fbpx

敦煌經變畫初探

印度與中國佛教繪畫的濫觴

根據《律藏》記載,須達長者佈施祇園精舍後,曾請教佛陀如何裝飾寺院,佛陀教以青、黃、赤及彩色繪圖,這是後世壁畫的濫觴,也是佛教繪畫的起源。

佛陀時代繪畫有四個目的:

①莊嚴寺院道場;

②宣揚佛陀教法;

③顯揚佛陀聖德;

④增益修道因緣。

佛教東傳後,漢明帝命人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建佛寺,於其寺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台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這是中國最初的佛畫。南北朝以後,擅長佛教繪畫的名家輩出,如東晉的顧愷之為瓦官寺畫維摩詰像,令觀賞者絡繹不絕;唐代的吳道子畫〈地獄變相〉,使屠夫、漁民懺悔改業;詩人王維也因親近佛法,將其悟境融入畫作。根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在西安、洛陽兩地就有數百幅繪有極樂世界、地獄變相圖以及佛陀、菩薩、羅漢、力士等圖像的壁畫。可惜這類作品今日在中原地區幾乎已經蕩然無存。

敦煌經變豐富絢麗

敦煌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有沙門樂僔因見三危山金色閃耀,似千佛放光,於是頂禮發願,開始開鑿石窟,此後各朝代皆有陸續開窟造像,至今保存了492個洞窟(註:不包括近年所發現北區洞窟243個),壁畫五萬餘平方米。敦煌石窟所保存豐富的佛教壁畫資料,不但豐富了中國的繪畫藝術,更發揮了保存中國文化的功能,可謂居功厥偉。

在中國的繪畫史上,以唐代的佛教繪畫最興盛,尤其壁畫一時蔚為繪畫藝術的主流。石窟、墓室、宮廷、寺觀的壁畫,成為眾多畫家競相獻藝的舞臺。敦煌壁畫可說是一部中國繪畫史的縮影,被譽為「牆壁上的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宏偉、最壯觀的美術館,壁畫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經變畫」是莫高窟壁畫最主要的部份,莫高窟的經變畫共有24種,1055幅。

所謂「經變」:經,乃佛經;變,是變易。意思是把佛經中的種種故事,變成形像化的圖畫。如〈維摩示疾〉、〈彌勒淨土變〉、〈阿彌陀淨土變〉,畫師們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將經文的情景以生動的描繪技術表達出來。

這些生動而多樣的經變畫,在總體構圖上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有的在畫面中心畫佛與菩薩等聖眾,在四周圍繞著與佛經有關的故事情節,像《阿彌陀經變》和《彌勒下生經變》就是這樣的構圖。有的把畫面分作左、中、右三欄,中間表現佛國世界的宏大場面,經中的故事則分列在左右兩欄中,有的利用中間部分的上部描繪佛國世界,而在下部和左右兩側穿插經中各品故事。

人間天上佛國淨土

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題材範圍變得更加廣泛,場面宏大,色彩瑰麗。無論是人物造型,風格技巧,以及設色敷彩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壁畫的創作中大量出現淨土經變畫,如〈西方淨土變〉、〈東方藥師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如初唐220窟的各種經變壁畫所呈現出的盛大歌舞場面,眾多的人物,繪製精巧的建築物等,使整個洞窟形成一個「淨土世界」。

這些經變畫的構圖形式雖然有差別,但都是在醒目的位置表現著佛國世界的莊嚴豪華、歡樂、清淨、祥和的場景,因為這正是人們意心中嚮往的樂土,也是隋唐時期佛教所宣揚的彼岸淨土的構想圖。在畫面中部的極樂世界圖中,描繪了建築在七寶池上的宮殿樓閣,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宰,端坐在宮殿的正中,觀世音、大勢至以及30多位聽佛說法的菩薩圍繞在他的身旁。前面的中臺上有兩人揮帶對舞,16位樂師在兩旁席地而坐,演奏著琵琶、箏、笛等各種樂器。前臺中央有五個金翅鳥在奏樂歌舞,還有二白鶴正在引頸長鳴。前臺的兩端分別有佛與菩薩18位,正在聆聽佛的說法。上方的天空中有飛天在翱翔散花,還飛舞著各種不鼓自鳴的樂器。下部的七寶池中碧波蕩漾,綠荷紅蓮漂浮在水面上,對對的鴛鴦和化生童子正浮游在水中嬉戲玩耍,好一派淨土世界的安樂景象!

阿闍世王與《觀無量壽佛經》經變畫

在《觀無量壽佛經》極樂世界圖的兩側,以對稱的形式分別畫著「未生怨」和「十六觀」,都是《觀無量壽佛經》中的故事內容。位於左側的「未生怨」,是經中的《序品》。王舍城的國王頻婆裟羅年邁無子,整日苦惱。占相的說,山中有一位修行的人,他死以後就會來國王家裏投胎。國王盼子心切,就派人去斷絕了修行人的糧食,修行人被活活餓死了。不料修行人卻轉世變成了白兔,國王緊接著派人捉來白兔,用鐵釘將白兔活活釘死。王后終於懷了孕,生下了王子,取名叫阿闍世。王子成年後,繼承了王位。

一天,阿闍世從外面遊玩回來,不知為什麼突然心生惡念,很恨他的父親。於是立即把老國王關進了七重監獄,不許別人送飯,打算把他餓死。王后為了救老國王,只好把飯食抹在自己的身體上,借著探視的機會偷偷餵給丈夫吃,才保住了他的生命。阿闍世知道後,一怒之下,把母后也囚禁了起來。最後,阿闍世還是把自己的父親用鐵釘釘死了。

位於右側的〈十六觀〉內容,是《觀無量壽佛經》的中心思想:王后被禁閉在囚室內,對於事情的原因百思不解,就向釋迦牟尼求救。佛祖終於從虛空中降臨了,王后五體投地,向佛祖哭訴著:「我究竟有什麼罪過,生下了這樣兇惡的兒子?請佛祖為我說法,使我能永遠離開這個苦難的世界。」話音剛落,只見佛的眉間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光芒之中現出了極樂世界。王后立即發誓願說:「我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願佛祖能教我怎樣修行,才能達到目的。」於是,佛祖就向王后解說了「十六觀」包括:日觀、水觀、冰觀、琉璃觀、寶幢觀、寶樹觀、八功德水觀、像觀、觀音菩薩觀、大勢至菩薩觀、雜觀(無量壽佛)、總觀(五百億寶樓)、普觀(想像自身已到極樂世界)、上輩觀、中輩觀與下輩觀。這不僅僅是指點給王后的,也是想要進入極樂世界的眾生們必須學習的觀想內容。

吐蕃時期的報恩經變

在吐蕃時期新出現的經變畫中,報恩經變的內容是最豐富的,它們依據的經典是《大方便佛報恩經》。畫面的中心繪佛的說法場面,一般在四角位置安排經中的《惡友品》、《孝養品》、《論議品》、《親近品》等四個主要故事。莫高窟第148窟還把各品的故事畫在甬道的頂部,第236、238、147等窟則是把它們做為主龕內的屏風畫。

《惡友品》中的故事是這樣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印度波羅奈國國王有兩個兒子,哥哥叫善友,弟弟叫惡友,善友溫順仁慈,而惡友卻殘忍狡詐,父母都很喜歡善友。善友太子為救濟天下的窮苦百姓,說服了國王打開國庫,天天把國庫裏的金銀財寶施捨給窮人。

最後,國庫快要枯竭了,善友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長久之計。有一位大臣非常理解善友的心意,就向他獻計:「我聽說海底有一顆如意寶珠,能隨人的心意變出所需要的東西,如果能得到這件寶貝,救濟世人就不成問題了。」於是,善友決心入海求取這顆如意寶珠,弟弟惡友也要求同去。兄弟倆帶領眾多的隨從,在盲導師的指引下出發了。

經過了許多不分晝夜的航行,他們到達了寶山,善友讓弟弟與隨從們在這裏裝寶物,自己和盲導師繼續前進。21天後,善友到達了銀山,在龍女的引導下,順利地得到了如意寶珠。當善友到達海岸時,惡友與隨從們的船因裝載過多早已沉沒,只剩下惡友一人了。惡友很忌妒哥哥取得了寶珠而自己卻一無所獲,於是就在一天夜裏,乘善友熟睡的時候用竹刺刺瞎了善友的雙眼。搶走寶珠,獨自回國向父母報功去了。善友在極度痛苦中一步一爬地來到了利師跋國,一位好心的牧牛人幫助了他。最後,善友在國王的果園裏當了一名守園人,賴以謀生。他本來就是一位彈箏的名手,閒暇的時候,就拔動箏弦,抒發自己心中的鬱悶。

利師跋國王有一個美麗的公主,有一天信步來到果園中遊玩,聽到了如泣如訴的箏聲,心潮也隨著箏聲起伏。她細細地觀察太子的模樣兒,心裏產生了愛戀之情,兩人談話也越來越投機了。在公主的堅決要求下,利師跋國王不得已,答應讓自己心愛的女兒嫁給了這位雙目失明的守園人。

藝術寫實無言說法

唐代莫高窟的大型經變畫,雖然表現的主要是佛教世界的莊嚴與華麗,但是世俗人間的生活場景也大量地出現在了壁畫上,有屠夫、獵人、商侶、強盜,以及耕種收穫等社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誠如曹植於《畫贊序》中云:「觀畫者,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異主,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臣死難,莫不抗節;見放臣逐子,莫不歎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喜貴。是知存乎鑒戒者圖畫也。」

這些壁畫有的用來表現佛教故事人物,有的直接以現實中的人物作比喻,無形中縮短了天堂與人間的距離,使人們感到既親切又具有魅力。這些人間世情的真實寫照,與宗教天國的豐富想像,以及繪畫技巧的藝術感染力,正是唐代經變畫的意境與風采所在。唐代張彥遠於《歷代名畫記》亦提及:「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這都說明了藉著藝術的美感可達到教化人倫的目的。

觀像修行精進成道

而在佛典中亦有說明如何觀佛像修行成道,根據《法苑珠林》卷十三〈觀佛部〉第三:「有一菩薩名大精進。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一心諦觀此畫像不異如來。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相離相體性空寂。作是觀已。經於日夜成就五通。具足無量得無礙辯。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佛告迦葉。昔大精進今我身是。由此觀像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學如此觀。未來必當成無上道。」

石窟的雕鑿者,揮動信仰與毅力的銼、斧,展現出千古不朽的創世巨作;一如佛教的修持,內鑿本具的佛心本性,外行悲智的大願大力,醒世傳德;藝術與宗教情操,早已水乳交相,難以分割了。從雕塑藝術發展的影響來看,敦煌千佛洞的石窟藝術,之所以成為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乃由於佛教雕塑家吸收了古印度佛教藝術的精華,融合本國固有的傳統思想文化,自創藝術風格,這種古文明藝術文化的結合創造與保存,使中國佛教藝術在世界藝術文化上光芒四射!

古代的敦煌濃縮了大千世界,體現了多元文化,其開放、包容、多民族與創新就是敦煌精神的象徵!

參考資料:

常青,《佛教雕塑藝術的源與流》-絲竹管弦曼舞輕歌:敦煌飛天禮贊。

佛光山,佛光教科書。

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

【註:本文內容整理自湛如法師2006年10月份於香港大學佛教藝術講座,圖片參考敦煌研究院出版之《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僅供教學參考。】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