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思考」?

《不思考的練習》
《不思考的練習》

人是喜歡思考的動物。記得小時候,每次晚飯當我想得出神、雙眼定目看着前方,我的爸媽總會問:「又在想些什麼?」當時想些什麼,現在倒沒印象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出神之際,就算還在進食,也已忘掉了眼前的食物。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我自少腸胃特別差。其實,這種廢寢忘食、因非眼前事物而忘記現前的例子,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希臘大哲蘇格拉底便曾經講過一個有關思想家泰勒斯(Thales)的故事:一夜,泰勒斯因為非常專注於觀察星空,而不小心掉進井裡去;一個色雷斯(Thracian)女僕嘲笑泰勒斯,說他因為專注於天空,而沒有意識眼前和腳下發生的事情。哲蘇格拉底接着說:「這種嘲笑適用於所有搞哲學的人。」其實這種情況也適用於一般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那就是滿以為可以到戲院好好的看一齣電影,但甫進戲院,什麼工作計劃、要做的日常要務等一大堆雜念,都會不請自來,在腦海盤旋不去。每當重要的念頭閃過,你一就是暫時打斷觀賞興致,摸黑把念頭記錄下來,一就是等待散場後趕快追記剛才所想及的。在大部份的情況下,由於戲院中的光線微弱,能夠即場筆記思緒的機會不多。結果,散場時往往已將念頭忘了一大半,而演出也錯過了一大半。近讀日本人氣法師小池龍之介的兩部著作:《不思考的練習》與《超脫煩惱的練習》,他便提到,人類的問題正正在於「思考」。

常言道,人類乃萬物之靈,而人類之所以比其他動物優越,在於他們懂得「思考」。表面看來,的確是「思考」讓人類發明了種種工具,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創造歷史長河上一一個又一個的「文明」; 的確是「思考」讓人類科技發展自十八世紀以來突飛猛進,是「思考」讓我們現在能夠通過資訊科技,跟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差不多「並時」溝通,也是「思考」讓我們找到醫治不少疾病的方法;當然,也是「思考」讓我們創作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藝術、哲學與宗教作品與著作。

人類的問題在於「思考」

然而,小池龍之介卻認為,「正是因為思考的緣故,才會使我們的專注力降低,並且感到焦慮或困惑。」他更稱這為「思考病」。他舉例說,現代人愈來愈不懂得聽他人說話,原因到底在哪裡?他指出,平日通過打坐,長時間觀察自己的意識,會發現意識時刻都以極快的速度活動着。即使有人找你聊天,你正嘗試專注地「聆聽」對方的話,但在意識轉換之間,大量細碎的雜訊卻夾雜其中:「在處理訊息的過程中,微乎其微的極短時間內,偶然想起自己喜歡的食物,或是一瞬間回憶起某人曾說過什麼不中聽的話,或是閃過夢幻般的奇特情景。」(第21頁)這些雜訊以極快速度在意識中閃過,而聆聽亦隨即被短暫地中斷。若果不曉得觀察與控制這些雜訊,零碎的訊息會不斷累積,而我們的注意力亦會不住地被中斷。

小池龍之介指出,人在冷靜時,愈不會胡思亂想,人愈是煩躁,思考的量便愈多,花上愈多的精力和時間。而當人完全陷溺於思考,便會暫時忘掉了很多現前的事情。或許,我們都有過跟別人開午餐工作會議的經驗,結果往往是腦筋愈活躍、談得愈有興頭,我們便愈是食不知其味。我敢打賭,有時會議過後,我們會連自己剛吃過些什麼,也想不起來。而小池龍之介正正希望教導我們如何減少無謂的「思考」,正念察知自己的每個「當下」。

《超脫煩惱的練習》
《超脫煩惱的練習》

行住坐卧都是禪

但「正確地思考」需要練習,關鍵在於只思考當下最基本與必要的事情。例如洗碗時,只思考最有效、用水與洗潔精量最少的方法,不要因為看見剩下來的食物,而開始思考明天該如何弄午飯。當然,我們最終還得考慮該如何弄明天的午飯,但不是在洗碗的當下。小池龍之介在《不思考的練習》中,提供了大量的練習,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觀照自己內心的一舉一動, 行住坐卧都是禪。

雖然市面上也有不少類似的禪修普及著作,但小池龍之介作品的好處,是能夠以無比清晰的語言,指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問題,並提出具體可循的解決方法與禪修練習。在《不思考的練習》中,小池龍之介便就「說」、「聽」、「看」、「寫、讀」、「食」、「捨」、「觸」與「育」(培育慈悲心)等八個重要面向,探索人類眾多問題的根源並提出對治之道。除此之外,小池龍之介更就「呼吸」、「嗅味」、「笑」、「計劃」、「料理」、「購物」、「等待」、「休息、玩樂、逃避」與「睡眠」等課題,加插了好幾段日常生活禪修小百科,讀來趣味盎然,又不失生活實感。

例如「食」,小池龍之介便建議我們進食時,該嘗試敏銳地感受每一個動作,而不要一邊進食卻同時心不在焉地想着其他事情。他指出,要將食物送進口裡,我們需要一連串的動作,而練習的目的則是正念察知其間的每個動作與相應的感受。他建議,當我們充分感受到由拿起餐具把食物送入口的一連串動作後,不要立即咀嚼,要先將手上的餐具放回原位,然後才開始咀嚼。

小池龍之介建議的這練習,看似簡單,但要真的實踐起來,倒不容易。記得早前當看我剛讀到這一節,便曾經嘗試午飯時間也來實踐一番。結果,我常常在膠筷還沒有放下,已開始急不及待地開始咀嚼了;而食物還沒有完全吞下,手已不由自主的拿起餐具再取食物。不過,因為是練習,對自己的每個動作的察知還是有點不同。例如,同樣是餐具,拿鋼匙的時候,自己肯定比拿膠筷時知覺來得更分明,我會對放下鋼匙的動作更注意。相比之下,由於膠筷太輕了,輕到一個地步,在我還未察覺到相關的動作前,膠筷已歸位了。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出錯,動作重疊,動作與意識都無法了了分明。

做這樣的練習,其中的一個結果,是進食的過程變慢了,且吃得專注,留意進食的每個動作與感受。於是,食物吃來也比較美味,而且由於咀嚼得仔細,腸胃也比較舒適。

又例如「行」。有一天,我忽發奇想,如果依據小池龍之介所提倡的原則,把行禪應用於日常走路中,將會有何效果?跟日常不一樣,當天走路的規則是這樣的:我決定把視線一直保持在眼前不遠的地面上,只有當察覺到有人迎面而來,或快要過馬路時,才抬頭張望。有趣的是,由於少了平日不自覺的四下張望,接收到雜訊少了,身與心也較平穩。不過,後來發現走路老看着地,也不大好(例如碰到小偷便糟了),於是改而把視線鎖定在再遠一點的前方。實驗証明,人很多無謂的雜念,都跟日常生活中所接收的種種資訊有關。只要一個日本料理的廣告,便足以撩起你原本還未出現的「食慾」。

禪修很難嗎?說難不難,說易不易。現代人的福報其實不薄,資源隨手可及。小池龍之介這位帥哥法師的著作,大概是不錯的選擇。

小池龍之介
小池龍之介

小池龍之介簡介:

1978年生於日本山口縣,東京大學教養學系畢業。現任月讀寺(位於東京都世田谷區)住持以及正現寺(位於山口縣)副住持。除了自己修行之外,小池龍之介也在月讀寺、新宿朝日文化中心等地方,指導大眾坐禪,預約經常爆滿。除此之外,也經營網站「家出空間」(http://iede.cc/),以及結合寺廟與咖啡館於一身的「iede cafe」。主要著作包括《不思考的練習》、《沉默入門──從「自我」獲得解放》、《告別憤怒》、《超脫煩惱的練習》等。

推薦閱讀:

小池龍之介著,何啟宏譯:《不思考的練習》,台北:究竟出版社,2011年。

小池龍之介著,覃嘉惠譯:《超脫煩惱的練習》,台北:朱雀出版社,2011年。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