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放下一分執著,才能收穫一分自在

前幾篇文章,都在說苦,都在說放下。有人說,「放下」兩個字,說來容易,做著便很難。口裏明明說了要放下,可是動作起來卻感到困難重重,力不從心。而且,勸人放下很容易,說幾句安慰話就行,但當災難突如其來地降臨到自己身上,我們是否又能從容面對,做到真正的放下?

知易行難,放下確實不容易。但為何我們還是要選擇放下?這是因為,不放下會更苦。

星雲大師說過:「人之所以生活辛苦,就是因為放不下。」可見「放下」對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重要。他又說:「為了一個人、為了一件事、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臉色、為了一樣東西放不下,心裏的空間給煩惱佔據,生活就要愁悶得喘不過氣來。」

所以,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放下」可說是一門必修課,越早學習,越早得著。那麼,放下究竟是甚麼?我們又能如何做到?

簡單來說,放下,是指將內心一切情緒放下,不再執著。如何將內心一切情緒放下呢?其先決條件是「看破」。我們首先要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欣然放下,獲得自在。那問題又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又是甚麼呢?

佛陀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出的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萬物,山河大地,一切有情眾生,包括我們五蘊假合之色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緣起緣滅,世間萬物沒有固定不變的自體,一切都在變化,遷流不息,其本性空,所以會隨著緣起緣滅而變化無常。宇宙有成住壞空,人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無常,不管內心還是外物,盡皆無常,一切皆如夢幻泡影,無常便是世間的實相。佛經常說:無常故苦。我們必須認清無常,看破無常。只有接受無常,面對無常,才能學懂如何放下。

《佛說黑氏梵志經》中記載了一段故事:

從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種神通的梵志,人人都稱他為「五通梵志」,他很善於說法,常常感動天女來散花,天龍八部來護法,連閻羅王也來聽法。有一天閻羅王聽法後,卻在一旁哭泣,梵志就過去安慰他,並且問他為甚麼在哭?閻羅王說:「法師!您雖然善說法要,但是尚未得到漏盡通,生死還未了,幾天之後,就會和我一樣墮到地獄道來。」

梵志聽了大驚,請求閻羅王告訴他如何才能解脫,閻羅王說:「我也沒辦法,但是您可以去請教釋迦牟尼佛,他可以救您。」於是梵志拿了兩瓶花來供佛,佛陀看見他一進來,便說:「梵志,放下!」於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佛陀又說:「梵志,放下!」他又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說:「梵志,放下!」梵志很納悶不解地說:「我已兩手空空了,為甚麼您還叫我放下呢?」佛陀說:「我並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將你的六根、六塵、六識,全都放下。」

五通梵志終於聽懂了佛陀的話,立刻通身放下, 頓證阿羅漢果位,解脫自在。[1]

看破是放下的因,而自在就是放下的果。靜慧法師(1916-2001)說過他自己在學佛幾十年的最大體會,只有簡簡單單的六個字:看破、放下、自在。

當你放下一顆種子,才能收穫一棵大樹。當你放下一種執著,才能收穫一種自在。因為看破了,就能放下。因為放下了,就能自在,就能解脫。我們不能放下,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只要我們把六根、六塵、六識全都放下,便能找到真如佛性,自然就能夠超越生死的界限,離苦得樂。

延伸閱讀

佛教反對任何形式的「執著」嗎?

放下之後,活出繽紛


[1] 此段文字摘自中台世界「五通梵志」。經文原文是:梵志飛到佛所,住虛空中,正向歸佛。佛告梵志謂黑氏曰:「放捨!放捨!」梵志應諾:「如世尊教。」即捨右手梧桐之樹,種佛右面。復謂梵志:「放捨!放捨!」梵志即捨左手所執合歡之樹,種佛左面。佛復重告:「放捨!放捨!」梵志白曰:「適有兩樹,捨佛左右,空手而立,當復何捨?」佛告梵志:「佛不謂卿捨手中物。佛曰所捨,令捨其前,亦當捨後,復捨中間,使無處所,乃度生死眾患之難。」佛於是頌曰:「仁當捨其本,亦當捨其末,中間無處所,乃度生死原。內無有六入,外衰不得前,放置於六情,乃成無為疾。」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