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持續修持止觀的禪修,從而證悟無我和空性的智慧──佛法開示:見、修、行、果(四)

(續上期)

修「有相止」

當身體姿勢適當地擺放好之後,要放鬆身體,然後也要使心放鬆。當身、語、意輕鬆自在,平靜地呼氣和平靜地吸氣,使吸氣和呼氣放輕鬆,這是我們所需要專注之處。

持續不斷地及反覆地按這個方法進行禪修,通過放鬆你的心以及把注意力集中於數息上,從一到十、從一到五十或從一到一百,這是非常有利益於使心能夠平靜地安住。當以這個方法習慣性地進行長時間的禪修,有些沒有這樣經驗的人可能因為採用跏趺坐進行禪修而引起膝蓋疼痛的困難,或者有些人可能有昏昏欲睡的危險,在這些情況下,去一個與外界隔離的地方或房子的空地、海灘或其他類似這些安靜的地方。當去到那兒後,放鬆地步行,挺直你的身體,眼睛以正確的方式張望,手適當地擺放在能夠平衡身體行走時的位置,把注意力放在步行時的不同時刻。思惟著:「右腳已被提起,右腳現在已被放下到地面上;左腳已被提起,左腳已逐漸地被放在地面上。」只集中專注於步行,如果你能夠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行禪,這對於安住心有很大的利益。

同樣地,當吃東西的時候,放鬆自己並思惟:「現在我拿起一把勺子,勺子裏的食物已經被放進我的嘴裏。」當食物已經被放到嘴裏,完全地注意食物的味道,思惟:「食物已經進入我的身體,我現在再次拿著勺子。」當有著如此思惟:拿起食物,僅僅專注於用牙齒咀嚼食物,只專注於食物的味道和僅僅專注於食物在體內被吸收這種感覺。通過對行為的專注,這是一種止的禪修。如果你能夠完全地專注於坐和行的活動上,這是一種所謂「有相止」的禪修。

修「無相止」

我們的心不去追隨過去已發生的事情,不去計畫未來和目前,不去思惟需要對這些或那些進行禪修,不去思惟禪修得好還是不好,不帶著希望和恐懼,不去思惟任何的轉變,這情況是好的還是不好,諸如此類。簡而言之,不帶著任何希望和恐懼的思惟,肯定和否定,只是把心自然地安住及使心平靜下來並且集中專注。這個禪修稱為「無相止」。

如果這樣長期持續反覆地修持有相止和無相止的話,那麼,那顆往常非常活躍、依舊有著毀滅性妄想的心、那顆不能定下來或定於某一個對象上的心,這顆瘋狂得如同一隻瘋猴子一樣的心,如果你能夠長時間反覆地以非常大的努力去修持把心安住下來,以這樣的力量,我們的心便會自然地平靜地安住。然後,身體中的氣也會平靜地運行,由於這個力量,血液能在血管中自然地流動,然後身體便自然地感到溫暖。這樣地修持,你的心將會前所未有地經驗到安康、愉悅、空性等等。有時這種禪修將帶來極大的歡樂和喜悅。

但有時候在禪修時,妄念的出現比以前更多,煩惱比以前更強烈,有時心裏的困難比以前更大。這是因為當你從你的心續中清淨煩惱的時候,它們似乎變得更糟。  簡而言之,無論心遇到快樂或困難,如果你能夠連續不斷地付出努力去禪修,那麼你肯定會進步和有進展。這是事物的法性,如所言:「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因此,這樣去修持的話肯定將會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和很大的進展。

班智達學者型的「觀察修」

一個人如能把心集中專注於一件善的物件上,如果能夠打好一個止的禪修的基礎的話,就能夠在心續中生起勝觀──即證悟無我的般若智。

修持這個證悟無我的般若智的方法有兩類:一、班智達(指博學多聞之人)學者型的「觀察修」,以及二、孤薩黎(梵文音譯,意指遠離一切外事、一心內修之人)具善型的「止住修」。

最初的時候,透過聞思經典及理性的因明邏輯,思考一切現象本無自性和空性。如下:如果所有現象都是被創造出來,它們是從自我產生出來、或是由另一個現象產生出來、或兩者皆是、或者沒有一個原因。所以要思惟自我如何不從自身產生﹑現象如何不從另一個現象產生、因果如何不從自我及其他方面產生、以及沒有因而產生現象的不可能。通過一次又一次對所有現象是無生的檢查和分析,對現象無生的本質獲得確信。如果沒有生,也沒有住和滅。現象的性質是沒有生、滅和住:深奧空性的本質。

此外,捨離四個戲論邊: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應以理性正確地思惟深奧的空性義理,透過聞思來斷除無中生有的八種戲論增益(生滅、常斷、來出、一異)。之後,基於此離戲論、增益的空性理,以不變、無肯定亦無否定的心來禪修,就是班智達學者型的「觀察修」。

孤薩黎具善型的「止住修」

當一個弟子是一個適當的容器,並且依止一位具格的上師,以沒有改變、肯定或否定的念頭,直接安住在心的本質的禪定中。通過禪修,那些在心中沒有覺悟到的會變得明顯,就像混濁的水管變得清澈一樣。憑著逐步的禪修,念頭的活動減少並逐漸變得微細,粗的念頭逐漸消失,而心的清明,則越來越清明,更如理地明確甚深的空性理。為了要達到這個境界,我們需要向上師祈請,而且不斷地向上師祈求上師的心與弟子的心無二無別。此外,我們需要反覆地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無量的慈悲心,並且單靠上師的口訣而安住於止的禪修中。因此逐漸地,心變得更清澈和更清淨。這種正確地證悟甚深的空性理稱為具善型的「止住修」:通過已修成為習慣的禪修去直接證悟空性見解的意思。

所謂學者型的觀察修,首先,以噶舉派的見地來説,甚深的空性的道理就是捨離戲論、斷除增益。在這個見地上進行禪修。如果你繼續進行觀或止的禪修,逐漸你便對平靜安住的止禪會有一個穩定的基礎。有時候思惟和分析你的上師給你關於心的本質的解說,有時候進行觀的禪修,其他時候進行止的禪修。這樣連續地專注地進行禪修,這就是禪定的修習。

簡而言之,禪修正見有兩個部分:止和觀。我們應該結合這兩部分來修持禪修。在心中生起「止觀合一」的禪定的因就是出離的推動力。如果沒有認識到三界輪迴有著痛苦的本質,即使身在一個遙遠的地方,心卻跟隨著不由自主所生起的活動和計劃,一個人貪著和執著自己的財富、財產、親戚和朋友。即使身在一個隔離的地方,心卻散亂和懶惰。由於不可能一直像這樣的去修行,為了要讓「止觀合一」的禪定修持得好,沒有貪執和認出三界輪迴的痛苦本質是有必要的。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在三界輪迴中,一切努力和成就是毫無意義、無結果而且只帶來痛苦和問題,因為它們的因是不善的負面行為。因此,就在這時候,思惟解脫的方法,如果沒有對輪迴有出離心和感到厭惡,在心續中生起修持止觀的禪修是很困難的。通過理解這一點,如我前面所說,如果你修持止觀的禪修,逐漸通過修成為習慣,我執的力量和執著萬法為真實存在的念頭將變得越來越小,而證悟無我和空性的智慧將開展得越來越多。

「見、修、行、果」開示系列為堪布格桑尼瑪2016 年 9 月 5 日於隆德寺講授。堪布格桑尼瑪為現任印度錫金隆德寺那瀾陀高級佛學院院長。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