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香港佛教聯合會75週年誌慶,佛聯會早前參與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計劃」,製作及特別呈獻十三集的電台節目《「心」深漫遊》,深入淺出介紹佛理,進行「心」靈「深」度探索,重拾覺醒和善念初心。節目經香港電台普通話台AM621及網上播出。
佛教鼓勵素食護生, 《「心」深漫遊》第七集以「素由心生」為主題,邀得凌雲寺住持衍悌法師及香港桌球界名將傅家俊先生,闡述佛教鼓勵吃素的意義,以及解答吃素的疑問,藉此鼓勵大眾建立持素心及茹素的習慣。
不殺生養慈悲心
佛陀是吃肉的,不是吃素的,卻為何佛教徒漸漸有了素食的行為呢?對於「佛陀不是吃素」的說法,衍悌法師解釋,佛陀在印度修行時是「行乞」的, 接受他人的供養。古印度時期物質並不豐富,根本沒有殺生或不殺生的概念,人們以最好的、稀有的飲食供養佛陀,佛陀接受供養,讓他們得到福報。同時,佛陀是以平等心及慈悲心去接受這份飲食。若有人認為佛陀不吃素,質疑佛教弟子是否要吃素,這個想法並不全面。
佛教在古代並沒有吃素這一條戒律。衍悌法師闡釋,漢傳佛教並沒有制立相關的吃素戒律,反而是當時大乘佛教的經典 《楞嚴經》、小乘佛教經典《阿含經》等,均有提及佛教徒要吃素。此外,出家人的戒條中亦有說過要吃素,《大般涅槃經》中也有提及,世尊告誡我們不要吃眾生肉及不要殺生,因這會失去慈悲心。
「齋菜」及「素食」是有分別的:「齋」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齋」有「過午不食」 之意,過了中午後不進食的, 一天只是吃兩餐,晚上是用來禪修。「齋」的食材只有豆腐、芽菜及青菜。近二十、三十年來, 「齋」的菜式演變甚廣,創造了多樣的菜式,才稱為「素食」。
尊重生命健體護生
傅家俊是佛教徒,他在2003年開始吃素。他學佛是受到母親的影響,以往其母經常為他預備素食。他曾經在英國比賽期間不食肉,發現吃素後感覺很舒服,回家後建議家人一起吃全素,家人接受並維持吃素至今。他的太太及兩個小朋友也吃素,他的小朋友天生有愛心及喜愛小動物,所以他會向小朋友解釋吃素是因為尊重動物的生命,而兩個小朋友亦很接受。
植物和動物都是有生命,吃植物會否違反護生原則呢?衍悌法師指出,「生機」和「生命」是不同的。「生命」是指有思想、感覺、記憶、有取捨的個體,但「生機」則沒有,故有「生機」的東西是可以食的。人們可因應個人的身體狀況決定自己吃素的程度,如有人需要吸收營養去吃蛋,可選擇沒有生命的人工蛋,不會破壞護生的原則。
佛教主張吃素時不吃五辛,衍悌法師指出,佛陀在制定戒律時概括表示五辛指蔥、蒜、韭、 薤、興渠。由於五辛含強烈的激素,生食後易生臭脾氣,熟食後易生淫念。在《楞嚴經》清楚提及,五辛會驅走人的正能量。
傅家俊稱,他在英國比賽時,知道英國人視吃素為潮流時尚。英國人主要吃蔬菜、菇類,當中亦包含五辛。他們吃素的原因與健康有關,因他們知道商人為了加快生產肉食,飼養的動物被注入激素,而雞蛋、奶等是動物的產物,故不會進食。
傅家俊以自己為例,吃素後身體健康了。吃素前患有胃酸倒流,吃素後就停止了,更沒有出現「吃素後易疲勞」的情況。吃素使他保持心情平靜,沒那麼易動怒,在比賽中表現更佳。以他所知,不少運動員有吃素的習慣。網球運動員祖高域,吃素後有很大轉變;他曾說若非吃素,他沒有今日的成就。
喜悅心煮素與大眾結緣
衍悌法師曾出版食譜《凌雲寺香積廚》,書內介紹多款中、日及西式的素食。法師選用的食材簡單、天然,用柴火來煮,以清淨心及與大眾結緣的心煮出來的素食便美味。做任何事也是一樣,人才是主宰者。我們煮食時,若以喜悅的心煮給家人分享,煮出來的素食自然美味。法師建議每日吃「紅、黃、藍、白、黑」五類不同顏色的素食,例如:紅色的紅菜頭、黃色的黃豆、白色的蘿蔔及黑色的芝麻等,身體自然能吸收到足夠的營養。近年,興起仿肉如「素牛肉」等,法師認為,這些仿肉是以善巧的方法讓人更易接受素食,又可減少食肉,符合環保原則。
吃素時該抱持甚麼心態呢?衍悌法師說出家人要「食存五觀」[1],當接受人家食物供養時,要檢討自己的德行是否可以接受施主的供養、接受食物是為了成就道業等。傅家俊表示,吃素時要慢慢品嚐,專心細味素菜的味道。
「老」是佛教八苦之一。下一集《「心」深漫遊》節目主題是「耆妙人生」,主講嘉賓有法忍法師、溫綺玲居士,節目中將探討如何面對年老及與長者如何和睦相處。
(待續)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37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延伸閱讀
[1] 「食存五觀」又稱「正食五觀」,指出家人於進食之前所應作之五種觀想,出自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第二卷:「正食五觀。一、初計功多少,量藥來處;二、自知行德,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苦;五、為成道業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