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拋開雜物,釋放心靈空間

你有沒有囤積傾向?

近年「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開始受到關注。2013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正式提出儲物症屬強迫性精神疾病。幸好我們大部分人都未有患上這個病症。但我們有沒有囤積傾向?

˙家裡或辦公室的抽屜,裝滿暫時不想處理的小東西,也可能有一個雜物間,裏面塞滿用不著的電器、多餘的傢俬、不再翻閱的文件和不會再穿的衣服。

˙主動或被動地獲取免費贈品、對還堪用的舊物品難以抗拒,又不願丟棄,結果導致住處凌亂不堪,甚至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常常說「待我放假便會執拾了」。放假時卻賴在電視、電腦前,雜物終歸原封不動。

˙眼不見為乾淨,處理不了的雜物都堆進儲物櫃。雖然隱隱地記得它們仍存在,卻害怕打開儲物櫃時,雜物如崩堤般傾瀉。


別跟雜物談戀愛

長期大量囤積雜物,固然令環境衛生惡化,容易觸發兒童或長者的敏感症狀,但最大的傷害,莫過於跟親友為了雜物爭吵而傷害感情。有些人為此長期跟家人劍拔弩張,在缺乏愛與親情下,不期然把情緒投向雜物,甚至還極端的跟它們「談戀愛」。

還記得有一位中年女士,表示要跟結婚二十二年的丈夫離婚。原因是二人居住在500多呎兩房一廳的單位裏,而丈夫竟然多年佔用其中一個房間──市場殺雞後掉棄的雞籠、街邊的鐵管、裝修用剩的磚瓦等等,把好好一個房間弄得如垃圾房。可憐家中的子女,要跟父母擠在一個七十呎的房間睡覺。這位女士對丈夫由好言相勸至反目成仇,而面對父母永無休止的爭吵,加上家居缺乏空間,一雙子女後來更成了邊緣青年。

離婚後保留了前夫的相片、情信和衣物;兒子去世後保留他的睡房、單車和一切遺物;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學生,留著高中的所有課本和作業……無論任何理由,拚命守護雜物,為的通常是心理補償多於實質價值。保留物件通常比保留感情和關係容易。充滿矛盾的夫妻關係,需要好好重新檢視婚姻的問題,而不是移情至不曉溝通的雜物。度過喪親之痛最有效的途徑,是多接觸其他親友,並非留在原地,睹物思人。踏入成人世界,年輕人要擴闊心量去擁抱各種挑戰,對中學階段戀戀不捨,只會令自己舉步維艱。跟雜物談戀愛,往往會錯過改善自己和人際關係的大好機會。


處理雜物,騰出心靈空間

丟掉雜物其實遠比留住它們容易!有以下幾種方法:

1. 可以假手於人:當你下不定主意要留下甚麼、捨棄甚麼時,最有效的方法,是找一位認識你的朋友,放手給他去「幹掉」堆積如山的雜物。對你有感情、依戀的東西,在別人眼中全是垃圾,自然可以狠狠地處理掉。

2. 安排「道別」儀式: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跟廝守多年的舊物割離,生出依依不捨的感受是正常不過。可以安排一個道別儀式,正式地懷緬雜物牽繫的回憶;誠心感謝它們,並告知它們你要向前看,所以決心放下它們,輕裝上路。

3. 只保存當時得令的衣鞋裝飾:限定衣櫃、鞋櫃、手飾箱,只存放特定數量的衣飾。每當你想買一件新的衣飾,便要立刻丟掉櫃裏同類的東西。

4. 戒掉壞習慣:不斷收取贈品、免費書刊和試用裝,只會讓自己成為垃圾站。婉拒用不著的贈品和「好意」,你的空間自然寬敞起來。

5. 有紀念價值的物件,可以替它們一一拍照存檔,這樣既可長久保存它們,又節省空間。

我們的心靈空間跟物質之間,從來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所謂有諸內形諸外,整理好心靈,外觀自然隨之而改變;收拾好外物,我們的心情也會跟著逆轉。祝願大家心靈自由,輕鬆自在!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