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找尋、發覺、開發生命本有的寶藏

圖:網上圖片

未知是否近日寒流臨港,衣穿厚了,吃多了,恍惚穿和吃成為生活最重要的事。

有次聚會,同學忽然問起:「活著有甚麼意思?」

我請其他同學都說說。眾分享:活著就是活著,沒有甚麼特定意思; 尋找快樂及成就的感覺;經歷自我成長的過程;為了下一生更好;希望成佛⋯⋯

探索人生的議題,不同文化各有重點。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哲學家和宗教家都費盡心思,試圖找出端倪。那麼,佛法對於這個問題又如何回應

發覺生命原來是寶藏

年青時,每年長假期,趁外遊必定造訪各國的佛教寺院,總覺得有份特殊的感覺。某年在奈良的巨型佛像前,生起了一份敬畏和求盼的心情,回港後隨即在不同機構修讀佛學課程。此期間一直思考自己是否適合當一名佛教徒。如是者數年。那時我心中的皈依,是一種精神的嚮往,以及一種心靈的淨化。

藉著宗教知識或宗教儀式,就可以發現生命的寶藏嗎?在資訊流通的社會,認識宗教真的很方便,問題是如何藉著宗教關注和諦造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與生命的連繫,在經歷種種世間現象時與自心對話。

昔日佛陀在菩提樹下躍然醒悟,就是發現生命是寶藏的經歷。

那麼,學佛的我們怎樣才能像佛陀般發現生命本來就是寶藏?

歲月及當中的經歷,是步向生命解脫的元素。生命的寶藏本來就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還未發現這些寶藏,我們是否被什麼掩蔽了?

開發生命本來的寶藏

生活所遭遇的境必然有順有逆,這是常見的狀態。修行者長期在時順時逆的狀態中行旅,會逐漸累積起智慧,進而能開發生命中的寶藏。

佛教所說的真心、開悟、明心見性,意在破除心中的障蔽。

我們本來具備的真心,不是人人都能感知。為甚麼呢?因為那不是通過理性和語言就能達致。那是一份感觸。

當人們靜下來,暫時停息所有思慮和感念,直接覺察自心的狀態,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真心所在。通過自己的探索和體驗,生命的寶藏朗然於你的覺受中。

在這條探索之路上,我們不能直線進行,當中有成有敗。弘一大師曾感歎說「悲欣交集」,大概就是這種狀態。

生活有了方向,生命的定力才得以體現,在生命的旅途上,便會充滿動力!甲辰年將至,祝福人人得享豐盛的歲月!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