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談到近來一些有關打坐的體會,編輯來電郵提到:「文章易令人以為禪修就只是求靜心,篇幅所限,下篇不知會否繼續探討?」禪修當然不只為了求靜心,但無可否認的是,在這個繁囂與節奏急速的現代城市,瞬息萬變,價值混亂而充滿種種不安,不少人禪修的目的之一,正正是在此一境況中求靜心。心靜難得,而佛教的智慧告訴我們,求靜心,要用適當的方法。
或許,與其討論禪修不只為了求靜心,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更遠大的目標;我覺得倒不如先談談:「求靜心是為了什麼?」因為世界太吵了,所以我們需要靜心?記得筆者剛剛投身社會工作時,曾經在某雜誌社當副編輯。由於該雜誌社的老編比較開明,雜誌社本身也很小,人不多,同事之間的關係密切,平時往往是寓遊戲於工作,一邊聊天開收音機聽音樂嬉戲,又一邊校稿貼版寫稿,不過是等閒。記得一次大夥兒正聊天嬉戲得興起,一室暄閙,但我跟老總卻出奇的不受影響,埋首工作,如入無人之境。同事見狀,難免覺得奇怪,覺得我倆實在太不可思議了:「這樣子還能繼續工作,變態!」由此可見,我們不一定因為世界吵而求靜心。反過來說,就算你身在渺無人煙的荒郊,心也不見得能夠安靜。換言之,心靜與否,不一定跟外在環境有關。
因為人的雜念甚至妄念太多了,所以我們需要求靜心?曾經有過禪修經驗的法友都知道,雖然不同的人根器有別,有的人比較能靜心,有的則是連三分鐘也不能安定下來,但總的來說,當人企圖通過禪修安定下來,(尤其是剛開始禪修的階段)雜念甚至妄念總是不請自來,腦海儼如電影院的大屏幕。有時,雜念與妄念的確擾人,尤其是當我們要就寢入睡時,不請自來的雜念往往成為了我們最大的敵人。又或者,當人的雜念甚至妄念太多,不夠理性和冷靜,我們往往會因此而做出很多不正確的判斷和決定。雜念和妄念,在此只被視為有礙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之障礙物,除之而後快。然而,跟意外地吹進眼睛的塵埃和砂粒等外物不同,雜念和妄念往往自我們的「心」無明地生起。因此,雜念和妄念也不無吊詭地成為了我們得以觀照自身的寶藏,而禪修則是這樣一種自我觀照的方法。
佛教提出「三學」(即「戒」、「定」、「慧」)的義理,正正把「戒」與「定」兩項收攝於「慧」之下。定始能生慧,而定的目的,也是為了生慧;否則,只有靜,沒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