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戰爭與和平: 何謂「 自勝 」? 如何 「 安群生」 ? 這些經教足以在危亂中饒益眾生

中秋之時,探訪老人院之際,遇上一位健談長者,八十八歲了,牙齒脫得清光,精神狀態尚好,只是腿壞了,要用器具輔助行走。說起過去,老人記憶猶新,滔滔不絕。他成長於港島西營盤,那是一個艱苦的年代,當時香港人口不到一百萬。無憂無慮的童年,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直到有一天,一架戰機在空中掠過,與此同時,遠方已響起了轟轟隆隆的炮火聲……

老者回憶著戰爭的片段,他曾目睹日軍如何殺人,其中一幕發生在西營盤高街,那裏有一座精神病院(俗稱「高街鬼屋」),大戰期間,日軍把病院用作刑場,殺人無數。老者親眼看到日軍斬首示眾,那名男子因為饑餓,搶走一袋米糧,最後遭大刀一揮,人頭落地,血流如注,汩汩鮮血沿著東邊街一直往下流,流經第三街、第二街,留下一道幾百米長的血路,一直流到德輔道西的電車路上。

有人說,人類歷史其實是一部戰爭史。為甚麼呢?因為地球有史以來,人類始終都是在忙於作戰。人類文明越見進步,戰爭的規模和殘忍程度也越來越大,人類甚至發展出可以瞬間毀滅地球的超級核武,讓不少人活於戰爭的恐怖陰影下。

據統計,在過去五千多年的人類文明史裏,一共發生了一萬五千多場大大小小的戰爭,在戰亂中死亡的人數高達三、四十億人。而在整個人類歷史過程中,只有不到三百年是在和平的日子中度過的,其他四千多年的時間都是在你爭我奪,互相廝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樣算來,平均每一百年的地球歷史裏,只有一個星期是和平日子,這實在是人類的悲哀和不幸!

誰都希望安居樂業,誰都希望過和平日子,但是為何歷史的事實卻告訴我們,人類總是與戰爭為伍?難道戰爭必然與人類的發展相伴相隨?難道殺戮就是人類的天性?

星雲大師說過:「戰爭的本質是暴力,暴力的驅動,則是人類的自私與執著。」他又說:「世界上戰爭不斷,根本原因是人性的『貪而好戰』,為了想獲得更多的權利、更多的金錢、更多的名位,甚至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利益,不斷在利害上奪取,所以就發生了戰爭。」

那麼,佛教又是如何看待戰爭這回事?

佛教著重個人修行,著重品格提升,自我完善,同時佛教宣揚慈悲,我們必須愛護世間萬物,包括一切眾生,乃至動植物。此外,佛教講五戒,五戒以不殺生戒為首,是根本戒之一,殺人本身就是罪惡。很明顯,佛教對於戰爭是持強烈的反對態度的。

在佛經的《相應部》中有兩次提到戰爭。波斯匿王(Pasenadi)與阿闍世王(Ajātasattu)本屬親戚,但二人互相敵視,一心要吞併對方,兩國長久處於忿諍之中,紛擾不休。有一次,阿闍世王攻打波斯匿王國,最後戰勝了,波斯匿王落荒而逃。消息傳到佛陀耳中,他說:

「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爭自安。」(《法句經》卷二〈安寧品第二十三〉)意思是說:戰勝一方,讓對方滋生怨恨,戰敗一方則自卑自鄙,只有去除勝負之心,人才會獲得快樂平安。

《法句經》又云:「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隱。」星雲大師對這段話的解讀是:「眾生皆樂生懼死,所以有時候殺戮、戰爭,不易求得和平,反而是犧牲、仁愛、慈悲、忍辱,方能得到永久的和平。好比為人處事,人我之間相處若不和諧,是無法得到友誼,只有徒增怨恨罷了。反之,若能愛我們的敵人,尊重他、讚美他、給他方便,便能感化他,而促進彼此的友好。」

由此可見,佛教崇尚和平,不講戰爭,《增一阿含經》也曾記載佛陀譴責戰爭的故事。一天下午,佛陀聽到僧侶在談及戰爭等事,於是便告誡眾人,雖是空談,但此等話題卻容易誘使暴力傾向。所以,佛教是不講怎樣去戰勝別人,而是講求如何自我修行,如何「戰勝自己」,尋求內心的「和平」。

事實上,佛教認為,戰勝自己,降伏八萬四千煩惱魔軍,取得解脫自在的勝利,才是生存的最高目標。

《法句經》卷一〈述千品第十六〉云:「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在戰場上,你可以戰勝數千千萬萬的敵人,所謂勝者為王,但是假若你連自己都勝不過,那就不算真正的勝利了。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