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談《相應部》中佛陀對勝負之爭的態度

拖著小背包,在一番的猶豫下,終究還是踏出了精舍大門。這個星期,社會氣氛變得與之前大為不同,對民生首當其衝的是各處的交通問題。前往巴士站途中,人流與往常差不多,大家腳下不停的急忙趕路,奮力大踏步的前往最靠近的地鐵入口,彷彿有種生怕走慢一步,便趕不上下一班車的感覺。只見大家臉上比平時多了一分憂愁,大清早的氣氛,空氣像被凝聚了。

越過了幾個交通燈,筆者抵達巴士站,車道上罕見的冷清,車站候車人數也比以往少,心中也不以為意。打開巴士的網站,查看欲乘搭路線的班次狀況,網頁也只是顯示,因應路面交通混亂,會有臨時的改道安排。網頁沒特別註明所處巴士車站有何更動,我只好抱著僥倖的心理繼續等待。突然對面馬路傳來吶喊聲,一位郵差叔叔,隔著馬路,喊著:沒有巴士會過來這裏,都改道了,別等了。謝謝善良的叔叔,社會的脫序,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提升了人們的隨機應變能力。

以下,筆者引一則佛典故事,試圖了解佛陀對戰爭,或是一般的勝負之爭的態度。相關戰爭故事記載在《相應部》〈憍薩羅相應〉第十五的《戰鬥經》。

佛世時,摩揭陀國韋提希夫人之子阿闍世王,有一次在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交戰中被活抓。波斯匿王自謂無加害阿闍世王之意,他們之間也無深仇大恨,但後者卻出兵攻打自己。波斯匿王念在阿闍世王是自己的侄子,只奪取了他的象、馬、車及步兵等四軍,而讓他活著離開。比丘們乞食畢回到精舍,對佛陀說出所聽聞的事。佛陀因此而說了一首偈頌:

人為己利時,即以掠奪他,他之被奪時,彼亦為所奪;

愚者惡不實,雖思為當然,惡之成實時,即受於苦惱。

若以殺他人,即得殺己者;若以勝他人,即得勝己者,

以譏他人者,即得誹己者;以惱他人者,即得惱己者,

如是業輪轉,奪人當被奪。

偈頌大意是說,人們為了貪圖利益,而掠奪他人之物,當他人被掠奪時,自己同時亦被奪。愚痴的人不認為掠奪他人之物,會遭感惡報,還將所作所為視為理所當然。等到惡果成熟時,他即為感遭惡報而苦惱。殺他人者,自己終究會被殺害;常征服他人,有一日將被他人取勝。譏笑他人者,終必得他人誹謗。惱害他人者,即得他人的惱害。如是種種就是業的輪轉,奪取他人當被他人剝奪。

香港這半年以來的動盪,消息相信已傳遍世界各地。踩著這片土地的人們,無可避免都牽涉其中。有沒有好奇對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有甚麼影響?或許由他們深鎖的眉頭、重重的嘆氣聲能略知大概。是對局勢演變的無奈?是憂心遺留下裂縫與創傷如何修補?又或許是自己還能幫得上甚麼忙的無力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