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文,維摩詰居士透過患疾,把佛法廣傳開去。他根據佛教醫學的觀點,認為我們的肉身是由四大元素構成,這四大元素即是「地、水、火、風」,但每一種都是無常的,會經常改變,經常失衡。
疾病源自四大的失衡而來,我們不能避免。維摩詰居士指出,我們不應該執著於會朽壞的身體。老、病、死是人生必須經過的事,我們要看清真相,不要老是停留在健康的幻象中。
佛教是一個非常「貼地」又實在的宗教,它不會給你虛幻的想像,因為它本身就是討厭幻象,討厭「鏡中花」、「水中月」。佛法就是一種讓你看清世界、看清自己本來面目的方法。
不要留戀肉身,要努力修行
既然我們的肉身會隨時間而腐朽,維摩詰居士於是提出一個最直接的方法:不要執著它,反而著重於「佛身」。
甚麼是「佛身」呢?
維摩詰居士說:「佛身者即法身也。」
簡單解釋一下,佛教有三身之說:法身、報身、應化身。
先從「應化身」說起。
「應化身」又稱為應身、應身佛、應化法身、化身。根據《佛學大辭典》所指,是「他之機緣而化現之佛身也」的意思。即是在某時某地,依據不同機緣,實實在在出現的身體,是大眾看得見、摸得到的。星雲大師說得更簡單明白:「應身就是如來為化導六道眾生,隨眾生機緣顯現的人格身。」
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在公元前約四百年的尼泊爾地區,這個「人的肉身」就叫作應身。佛祖的應身,與我們一般人一樣,由父母所生,經歷生老病死,最後會腐化。
「報身」,星雲大師指:「報身就是酬報如來因行所修集的福慧資糧,而成就的莊嚴佛體。」因為人要成佛,要經過很多世的修行,才能成功。而報身就是指佛在無量世以來,所修行的功德福報。因此,這個「身體」又稱為「福報」。但這個「身體」,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看到,只有修行極高的菩薩或阿羅漢才能看見。
「法身」,就是佛的真身,亦是報身與應身之所依。明朝有一本佛學辭典,名為《三藏法數》,它指法身為:「謂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淨,周遍法界。」法身是真實不變,清淨不亂,而充滿整個法界。化身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看見的,但如果我們修得成佛後,都會有佛的法身。
簡單來說,「法、報、應」三身,可分為三種層次。初級是應化身,與我們的肉身無異;第二,是報身,以福報為主;最高是法身,是佛前兩者的終極所依。
由於法身是真實永恆不變,所以維摩詰居士勸告我們,不要留戀肉身,要努力修行,取得法身,才是治本的方法。
十三種修行內容
不過如上所說,成佛才有法身。但要成佛,須經過累世修行,不能一蹴而就。維摩詰居士繼續鼓勵大家修行,並講出十三種修行內容,讓聽者更了解方向和進路。
首先,他提出「從無量功德智慧生」無量功德可指做好事,但不是一兩件,而是大量。智慧,是指般若智慧,亦即空的智慧。所謂「萬物皆空」,要清楚了解萬物都是由不同因素,透過不同的因緣拼合組成,它們的本質是永遠變動的。有了這種基礎的認知,才定立了正確的方向,放下所有會變動的事物,解決苦的來源。
第二,是從持戒、禪定及智慧而得到解說。戒律,原為管理僧團而建立,後來由於有在家修行人,所以又分為在家戒及出家戒。在家戒包括: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戒則是: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禪定,目的是令心定,清除雜念,知道每個人都擁有佛性。
第三,是修習四無量心,即是「慈、悲、喜、捨」。慈,待人如己,希望眾人得到快樂及幸福;悲,對眾人的受苦,感同身受,盼望為他們解脫痛苦;喜,對所有善事及功德,都加以推行及勸籲;捨,捨棄所有分別心、煩惱及執著,保持內心清淨,空寂的心境。
第四,修行「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第五,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基及程度,以相應的方式去宣講佛法,這謂之「方便善巧」。
第六,透過「三明六通」去了解。三明六通,都是指修行者到達一定程度後,所得到的能力。三明者,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種神通。但在此要提醒讀者,有很多修行人,都有神通的經驗。例如可以知道對方內心的想法;又或者看見很遠發生的事情。神通看上去「好神奇」,擁有的人彷彿高高在上,與其他人有分別。但這正是最危險之處。首先,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神通;第二,如果得到神通後,覺得與人不同,就是起了分別心。這兩點都正是佛教所反對的。
第七,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即是三十七種修行的內容。由於篇幅所限,未能詳細解釋,但最常見的是:
「四念住」:身念住,觀身不淨;受念住,觀受是苦;心念住,觀心無常;法念住,觀法無我。
「八正道」:一、正見:正當的見解;二、正思:正當的思想;三、正語:正當的語言;四、正業:正當的行為;五、.正命:正當的生活;六、正勤:正當的努力;七、正念:正當的意念;八、正定:正當的禪定。
第八,修行「止觀」。
《成實論》卷十五指:「止名定,觀名慧。一切善法從修生者,此二者皆攝,⋯⋯.止能遮結,觀能斷滅。」止與觀是兩種坐禪的步驟。止,是停止一切妄念思維,讓內心靜止,沒有雜亂;觀,是等思維停止後,去觀自己的內心,從而開啟智慧,斷滅一切煩惱。
其餘修行內容,還有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總之,要放下朽壞的肉身,努力修行,繼而得到不朽壞的法身。維摩詰居士提出的種種修行方法,其實並不是他所創,大部分是佛陀開示,給他的弟子去修行。所以這些方法是每名佛弟子都要學習。
維摩詰居士亦提醒大家:「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凡是想得永恆的法身,斷除所有眾生生老病死的話,應當立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即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是一種大智慧,與佛的智慧無異。
(待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