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我們活在今日的香港

滇巴嘉晨喇嘛(Lama Tenpa Gyaltsen)主講:「如果佛陀活在今日的香港」
滇巴嘉晨喇嘛(Lama Tenpa Gyaltsen)主講:「如果佛陀活在今日的香港」

如果佛陀活在今日的香港?喔!那會是怎麼樣,怎麼樣?今日,特別是今日,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想知道。

德噶禪修中心是被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在香港的道場。仁波切閉關至今快四年了,另一位噶舉傳承的上師滇巴嘉晨喇嘛(Lama Tenpa Gyaltsen)每年都來一趟,給香港人說法。這次,喇嘛要講:如果佛陀活在今日的香港。


心靈環保

講座開始時,喇嘛請大家跟坐在身旁的同學親切的打個招呼。「有時候佛教徒挺奇怪的,說要發菩提心,卻不會留心誰坐在自己旁邊!記得要跟別人釋出善意,表達感恩的心。」喇嘛說。

一位信佛多年的朋友告訴我,她比較喜歡藏傳道場,因為覺得有些顯宗道場氣氛略為拘謹。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注重禮節吧,我也有類似的感覺。我這次初到德噶,表示想在講座完結時,與部分參加者聊幾句。想不到,志工Lily第一句就跟我說笑,各人聽著,也哈哈大笑,陌生的感覺頓消。其實呢,我一直覺得用中文寫的佛教題材文章,大都是正經兮兮的,文辭也要彬彬有禮,否則便有失體統似的。所以,寫這一篇,我也想「崇洋」一番,心想:如果可以稍稍把外國人跳脫的幽默感展現出來,那就好了!(重申:對喇嘛的敬意可沒有變!)

聽滇巴喇嘛講課,的確開心。
聽滇巴喇嘛講課,的確開心。

大概兩年前,我透過「接觸即興」舞蹈(Contact Improvisation),認識了一些跳舞的朋友,感覺他們特別放鬆,與別人溝通時比較直接,不會想東想西的,有話就說,要笑便笑;他們日常多與別人有肢體接觸,習慣打開自己的身體,不像我這些書呆子尷尷尬尬小家子氣。跟他們相處,特別暢快,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直心是道場」的道理。Lily落落大方的開懷歡喜,不其然讓我想起明就仁波切的「開心禪」。

佛教主張布施,其實,一個微笑,一份善意,也可以是布施。學佛修心,能慢慢改變我們予以他人的感覺,以至給周遭散發的能量。這個,不也是環保嗎?


甚麼是人?

當我還在念念不忘「如果佛陀活在今日的香港」,喇嘛打趣反問大家:「噢,今天的題目是甚麼?」續說:「佛陀也就是佛陀,無論在哪裏,在甚麼時候,都會說一樣的法。」說實的,那一刻我有點失望,心裏咕嚕著:不是要談香港嗎?

滇巴喇嘛指出,我們身處的時代,天天在變,變化又大。這樣的環境對人的要求很高,人漸漸變成機械人,沒有時間靜思。心靈的空虛,令情緒管理課程等等大受追捧。「這就是 saṃsāra(輪迴),我們經歷很多自己想像出來的痛苦。不想當機械人?很簡單,只需認清我們就是人的事實──不是特別的人,不是菩薩、阿羅漢或超人,只是普通人。」喇嘛說。

對於普通人的概念,喇嘛引述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的講法:His Holiness(尊者)的雅號,其含意往往是loneliness(孤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像噶瑪巴一樣,貢獻社會。

最右方紅衣者為香港德噶禪修中心住持雅諦喇嘛(Lama Yadie)。他笑說有十雙鞋子,大家懷疑數目可能更多呢!
最右方紅衣者為香港德噶禪修中心住持雅諦喇嘛(Lama Yadie)。他笑說有十雙鞋子,大家懷疑數目可能更多呢!

那麼,甚麼是人?「是身體與心靈的結合。有些宗教信徒只強調心靈,忘卻了身體;有些世俗的人卻又只認識到自己的身體。佛法就是把二者放在一起。」人需要甚麼?「物質上的需要只會讓我們忙,人不再是human being,而是human-thinking/doing/going!忙個不停!」喇嘛問中心住持雅諦喇嘛(Lama Yadie)有多少雙鞋子時,住持笑咪咪豎起十隻手指,霎時哄堂大笑。「愚蠢的欲望,為我們帶來更多物質,還有更多的苦惱。」


「不信任」是最惡的病菌

苦,是很多人對佛教的聯想。滇巴喇嘛則強調,我們受苦,與業力無關。當我們像奴隸般忙於追求物質的滿足,不知不覺間,人與人便會失去連繫,失去互信;說遠些,我們不再相信政府、家庭,以至自己本身。「不信任,是最惡的病菌。」今日的香港,壁壘分明,當我們追求自己認為的「對」時,對別人認為的「對」,或我們認為的「錯」,究竟有多理解?

喇嘛引用一項調查結果:英國四十年前,百分之八十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相信別人;三十年前只有百分之五十,現在可能只剩下百分之十。喇嘛更點出了都市人的規律:星期五晚上,互信指數急升;星期一早上,指數迅即驟降!「我們必須重拾互信──不只是相信佛法或你的上師,而是你自己、你的家庭和鄰人。方法不是誦經,一切在乎你的思維和態度。」


往上走,往下走

我們為甚麼不再相信別人?「因為我們的ignorance(無明),因為我們都渴望自己變得太聰明。」喇嘛點出問題的癥結。學佛的人和香港人都一樣,所謂人望高處,要上進,要做得好,要學做更好的人。「往下走其實很有力量!我們不是要變成甚麼,而是要想想放下甚麼,因為我們都已經是佛了!回到我們的起點、我們的自性就行了,證悟其實可以好簡單!」

往下走……具體來說怎麼做?喇嘛建議我們把星期六定為「狗狗日」(Doggie Day),像小狗一樣甚麼都不做,就連打坐也不做,騰空自己;星期日收拾家居等,整頓自己,準備一個星期的開始;星期一至五,以積極服務他人,作為每天的目標。


「放下」小清單

佛教徒又喜歡說「除障」(purification),喇嘛的演繹簡單直接:放下就是除障,還建議我們做個小練習:為這個星期擬定一張「放下」小清單(let-go list)。即使雅諦喇嘛真的有十雙鞋子,須放下的不是鞋子,而是要更多鞋子的欲望!在現場的,可馬上放下要從講座得到一些東西的欲望!而我要放下的則是腦袋裏的「香港」!把不快的記憶、對未來的恐懼統統放下,清理我們內在的廟宇。就這樣,我們那些愚蠢的欲望便會慢慢消失,與別人的連繫也會慢慢重現。

那麼怎樣與人建立連繫?「眼神接觸。為何坐車只顧垂頭看著電話,不去跟鄰座的人打招呼?在我的世界裏,沒有陌生人。」喇嘛果然心無罣礙。但是呢,正如現場的參加者所言:隨便相信別人會受傷害呢。「即使受傷害,也可以放下;若執著下去,一次的傷害,便會變成難以磨滅的創傷(trauma)。換個角度說,被傷害之後,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強壯。沒有信任,不會有任何正面的改變或成長,生命就如行屍走肉。希望,從信任開始。而信任其實是與生俱來的,毋需訓練,嬰孩從來不會審視他人,成年人學得越多,反而越不願意相信別人。」


把愛牽引出來

喇嘛總結:「如果佛陀活在今日的香港,他會把八萬四千法門歸納成為兩點:接納與放下。」講座完結時,開心同學Lily的分享很有意思:「我讀理科,注重邏輯思維,情感表達方面很弱。我跟明就仁波切和滇巴喇嘛學習,他們關於虔敬心的教導,把我內在深層的虔敬心、慈悲心,還有愛,牽了出來。」這讓我想起,香港人其實很可愛,例如在沙士期間,大家都緊守崗位,更有醫護人員無私地付出了性命。

如果佛陀活在今日的香港……其實沒有如果。切切實實活在香港的我們,該怎樣做呢?

「如果佛陀活在今日的香港」講座片段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