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自私了──《阿凡達》的省思(二)  

上次筆者提過電影《阿凡達》中的納美族,他們和人類很相似,一樣有四肢、五官,需要吃喝睡覺,擁有智慧與情感。不過他們皮膚是藍色、眼睛是黃色,耳朵長而尖,身上有白色斑紋,體型比人類高大,衣服像原始人,語言也自成一套。

雖然納美族與人類頗多共通點,但片中地球人只看到彼此的差異,並不把納美族視為人類而進軍殺戮。這的確是我們現實世界的寫照。古時,勢力強大的國家(如中國)往往鄙視和欺壓外族;十五世紀歐洲人登陸美洲時,也曾認為美洲土著不是人,肆意虐殺;猶太人自古已受歐洲人歧視,二十世紀更遭希特拉大舉屠殺……現在雖已很少這麼極端的情況,但許多地方在民間層面仍存在著種族歧視,引生種種社會問題。

人們因為彼此的膚色、髮色、衣著、語言不同,互相輕視和鬥爭,這實在沒有意義,因為現代基因學發現所謂「種族」僅是一種表相,不同種族間的DNA並無差別。著名生物學家Ashley Montagu指出:「從科學角度而言,根本沒有種族這回事。」人類學家Jonathan Marks也說:「種族概念根真實生物結構毫無關係,人類不可能這樣簡單地分成不同組別。」

一般相信,人類本來只有一種,後來分別向世界各地遷移,由於氣候、環境、歷史發展不同,才慢慢形成不同的外表和文化,但就人的本質來說都是一樣的。種族只是由社會、文化、政治產生的概念,人們把彼此的差異誇大、醜化,把個別問題歸咎為對方整個民族的問題,遂形成了種族歧視及紛爭。

無論是甚麼人,都有著相同的感覺、思想、情感,大家心思和行為的最根本動機都是避苦趨樂,不應該有個別種族被視為異類。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有一顆蘊藏著無限美善的心靈(但不一定被完全發掘出來),每個人都具有相等的尊嚴和價值。明乎此,我們即能設身處地理解別人、尊重別人。

人類不僅「自相殘殺」,對其他動物更「如狼似虎」(彷彿把自己變成野獸般)。每餐都吃動物的血肉不再話下,還剝取其皮毛造日用品乃至裝飾品,又以釣魚、打獵為娛樂,有些人還喜歡把魚類的身體煮熟,頭尾不煮,興致勃勃地看牠抖震的樣子……

此外,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也間接令居住其中的動物遭殃。例如全球暖化令北極海冰形成的速度和厚度下降,北極熊難以獵食,被迫要吃幼熊充飢;中國的農業、船業廢料TPT,令中華鱘的後代容易殘廢或畸形,難以久活;生態系統被人為擾亂,導致現正有1147種魚類、1360種蜻蜓與豆娘物種頻臨滅絕……人類也許沒直接傷害這些動物,但牠們都是因為人類而受走上絕路。

當然,即使我們不吃肉、只吃菜,種菜過程中也會有眾生受傷;患上某些頑疾時,無可選擇地要服用動物性藥物;世界人口逐年上升,無法不進佔、破壞大自然。未有最好的解決方法前,我們只可以把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減至最低。納美族人對為自己提供生活所需的一切動植物,常存感恩之心,若非必要絕不會殺害生命(因此,當傑克在潘多拉星招惹了一種類似狼的動物,納美族人被迫殺掉那些「狼」救回傑克後,便怪責他令動物無辜犧牲);每次為果腹而獵食後,都會向被殺的動物表達歉意,並祝福其靈魂回歸至神明的懷抱。納美族這種尊重生命的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話說回來,筆者雖然力舉人類之惡,但並非說全人類均是如此,更非否定人類擁有同理心或慈悲心。人類從父母養育子女到各種關係和感情的建立,乃至天災人禍時的互相扶持,都源於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慈悲。因此人類才會互助互愛、彼此包容,不致於鬥爭滅亡,而能繁衍至今。不過,在歌舞昇平、物慾橫流的世代,部份人的慈悲心會被掩蓋,有待重新發掘。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