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講一講對於佛事活動,有的居士可能產生的幾個疑問。有的疑問前面多少已經討論過,這裏再稍微展開一下。
諸位居士到了客堂以後,了解到寺院有各種各樣的佛事可以參與,而且做這些佛事還要拿錢。有的居士可能要問了,你昨天講,跟師父相處的時候不能談買賣,但寺院裏做佛事都要拿錢,怎麽回事啊?
這裏我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在寺院參加各種佛事,不管是齋僧、普佛,還是焰口、齋天,你們拿錢一定要自願發心供養寺院、供養三寶。要有供養心,這是供養,不是交換,這是第一個意義;第二個意義,就是你在參與法事時,都要有一種心願,希望通過這些法事得到僧眾誦經的加持,得到三寶的加持。所以你給寺院的供養,其實是你與法事、三寶之間的一種聯系、連接,它是個緣。
僧團裏有的師父,選擇不要大家的供養,特別是晚課超薦和早課消災延壽的普佛。為甚麽他們這樣選擇呢?也許是出於一種謙虛,他覺得自己的功德不大,沒有發揮甚麽作用,受供養有愧;也許是一種修行角度的自我抉擇,他覺得拿了你們的供養,就跟你們的願望,跟你們要消除的業障發生了聯系。這就相當於他本來一個人在路上走得很快,現在突然讓他拉一輛車,車上還坐了好幾個人。也許這位師父想自己一個人先走,走得快一點,力量更大了再來拉車。所以並不是所有師父都會要供養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作為供養的人,我們對師父接受供養要有感謝、感恩。這個邏輯跟世俗是相反的。世俗的邏輯是我給你錢,你要感謝我,對不對?但在這裏,應該是你要感謝三寶,感謝師父接受了我的供養,讓我有機會種福田,這樣的想法才是正確的。作為師父也應該有自我要求,對護法居士心存感恩,以自己的戒行和修行,通過這些法事來迴向給他供養和與他結緣的眾生。
所以僧和俗在自己的位置上,各自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各自都有自己如法的思維。假如一位師父接受你們的供養,說你們就應該感恩我接受。錯了,不對的。假如你們作了供養,說我們供養你們,你們應該感恩我們。那你也錯了。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正確地作意,就會有功德,功德從哪裏來?從心裏來。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我們正確地思維,正確地動念頭,它的力量就會產生。
接下來又有個問題了,我們早課普佛叫消災延壽普佛,有人說我有個親戚得了癌,怎麽交一千塊做了佛事,他還是沒好啊?注意,普佛並不是給你一個承諾,說做了以後病準好,死不了了;或者某個人去世了,做了普佛以後一定能把他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這種承諾。但是作為寺院,有一點是可以承諾的,就是你來做供養,參與佛事,對於你要幫助的那個人,不管是活著的還是已經亡故的,一定是有利益的。但是這種利益,在多大的範圍內,多長的時間內,以甚麽樣的方式顯現出來,這就不好說了。剛才我講的承諾,來自於我們的信念,來自於寺院安排佛事盡可能地如法,來自於僧眾平時的清凈持戒。所以我們參與這些佛事,力量和利益從哪裏來?從佛來,從法來,從僧眾來。注意,是僧眾,不是某個人。有時你可能產生執著,哎呀,大和尚今天不主法,這個佛事我就不做了。我個人哪有那個力量啊,這是靠僧眾,靠三寶。第四個來源也很重要,靠我們的心念。你的心念跟這個法事相應,它就一定會有利益,一定會有加持力傳導給我們,傳導給你想幫助的有緣眾生。
為甚麽你不能保證我交了一千塊錢,就把他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剛才提到過,這涉及到佛教的業果。在佛教的業果理論中,一個人的業有決定業,有不定業。決定業,就像一輛車以每小時一百八十公裏的速度飛馳,你想讓它在五米的距離內剎車停下來,可能嗎?不可能。比喻甚麽呢?比喻有的業,力量太強大了,我們想在這麽有限的時空內把它完全凈除,可能性不大。但是,只要我們給他祈禱、念經,對他一定是有好處的,這個好處包括現在,也會延伸到未來。
不定業的意思是甚麽?是指這個業,不管是生病,還是人去世,它向某個方向發展的力量不是那麽強大,不是那麽決定。現在有佛法的因緣參與進來,特別是你和他又有直接的因緣,親自採取行動,有時間、精力、財物的投入——注意這也是業,但這個業是善業,這些力量介入進來,那個不確定的、飄忽不定的惡業,可能很明顯地減輕,乃至化解。這裏就用得上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了,就是在寺院裏做佛事,請佛菩薩、師父加持,這叫外因,自己叫內因,內因才是決定性的。我們想一想,假如一個人十惡不赦,請別人念一下經就把他超度到佛國,哪有那麽簡單啊?不可能,因為他惡業的力量太強大了。當然,我們在參與這些佛事的時候,對於自己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是一個表達的過程。我們表達了對某一個人的關懷,其實這也是一個修行,不要把它簡單地當成一種工具來看。
如果有以上這些正確的理解,我想你就不會簡單地去期待,或者去要求。如果信心還不太夠,你就可以先不參與;等你覺得信心夠時再參與,在參與中去體驗,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你的認知。
(待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