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一篇文章不但提及菩提心的重要,亦具體地指出如何以四弘誓願為主體來引發真正的菩薩心,本文將會進一步說明菩提心與成就無上正覺的重要關係。就以《妙法蓮華經》為例,一般提及此經時,我們都只注意到「開權演實」、「會三歸一」等以彰顯佛陀出現世間皆以引導眾生入「佛乘」為最終目的這重點,而忽略了此經說的佛陀令眾生發下「菩提心」,並指出此「菩提心」就是成道的重要基礎。
以《法華經》的「衣珠喻」為例
有不少人讀到《妙法蓮華經》第八、第九品,都會問及一個關於「衣珠喻」的問題。這個比喻是講一個人到朋友家喝酒喝醉了,睡著了,然後朋友就把一顆明珠偷偷地藏在他的衣袋裡,希望他能用這顆寶珠去換生活,卻沒有告訴他袋裡有一顆明珠。這個人並不知道自己身懷寶珠,在外面生活得很艱苦,到他重遇這個朋友時,朋友問他為什麽要這麽辛苦,卻不把寶珠拿出來改善生活。大家記得這個故事吧?
整部《法華經》的主旨是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皆有佛性。這顆寶珠就是比喻佛性,但這個比喻裡說寶珠是這個人的朋友給他的,如果寶珠是需要別人賦予的,你會覺得這不是意味著佛性是佛陀賦予的嗎?這個講法是說不通的,對嗎?但大家會不會有這個疑問?
為什麽這個譬喻要放在〈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裡?這是因為上承第七品中,佛陀指出我們這些得聞釋迦牟尼佛佛法的眾生,都是因為在無量劫之前的大通智勝佛時代,受化於那十六個王子,並得十六王子的引導而發起「願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而且,這「衣珠喻」亦下啟〈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因為這一品是佛陀為聲聞中的有學位及無學位的人授記,並在為阿難尊者受記的同時,指出佛陀自己過去曾經跟阿難在空王佛處一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後來阿難似乎忘記了,於是佛陀就告訴阿難曾有此事,不過佛陀比較用功,而阿難卻喜歡多聞,因為佛陀勤精進,所以先成佛。於是阿難便記得自己宿世的本願,他也有成佛的本願,原來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可是佛陀先成道,現在佛陀再提醒他,他便記起來了。
因此,「衣珠喻」在這裡講是最合適的,這個比喻告訴我們,佛性不是佛陀賦予給你的,而是你自己本有成佛的願心,只是因為隔陰之迷,時間久了,加上眾生的無明,被不好的習性遮蔽了,所以你記不起當初這個願心。其實聲聞人早已經發了菩提心,有些人還記得,例如說法第一的富樓那,但他外現聲聞身,内祕菩薩行,他説法時其實已經留下了伏筆,讓眾生將來聽佛陀説一佛乘時,能夠更容易理解。
那我們呢?我們是真的忘記了!
我來問大家,如果你從來沒有發過菩提心,今天你會否有這個緣來讀誦或聽聞《法華經》?應該不會有吧!佛滅道已經2,555年,今天佛教在地球傳播很廣了,很多人不多不少都聼過一些佛法,佛陀過往曾經跟眾生結過的緣有多少?如果你從來沒有與佛陀結緣,亦沒有種下那顆菩提道種,你會聽得到佛陀說的法嗎?你會知道自己有成佛的可能嗎?不會吧。你一定已曾發起菩提道心,並與佛陀結緣,當日他曾引導你發菩提心,現在又再將當日的情景再做一次。所以,那顆寳珠根本一直在你的衣袋裡,只是你自己忘記了而已。整個「衣珠喻」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簡單說就是「舊調重彈」,佛陀不是第一次說一佛乘,他以前曾經說過了,只是我們都忘記了。
成佛之要訣—菩提心之上的正確態度
另外,如果你跟一群佛教徒吃飯聊天,你總會聽到有人在說自己看什麽佛經,然後抛出一些名相,但那些名相所講的行持或戒德有多少人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口便說空,行在有中」,叫人不要執著的人通常自己最執著。《妙法蓮華經》殊勝的地方是,這部經告訴我們,我們有佛性,可以成佛,但那是建基於佛陀前面四十一年說法的基礎上說的,我們沒有這個基礎,很多時候將這些美好的景象放在面前,很嚮往,可是我們沒下功夫。
因此,成就無上佛果的程式不但只有「菩提心」,而且還需要正確的態度來修行。《阿含經》裡說,眾生迷於六道輪迴的主因是貪愛和執著,我們怎樣對治貪愛心和執著心?就是靠觀察「一切法無我」。我們每一次做《金剛經》法會,我為都會為大家開示經中的內容,記得有一次我跟大家分享一句偈語:「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是每個佛弟子都很受用的一句偈語。因為,在佛教的教義之中說明,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起,因緣不調和而散滅的,當中並沒有一個獨立的主體,不能自主,是無常的;你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緣生緣滅,你便不會抱有一種錯誤的期望,因此你不會因一切法的生成而特別快樂,也不會因一切法的散滅而不開心,心中進而得到不起任何心念的平靜。
最後也要一提的就是「如何鞏固這個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要明白: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到入大涅槃,又過了二千五百年,我們才出生,我們覺得自己真是可憐,生於釋迦牟尼佛之後,彌勒佛之前,然後生起慚愧心。因而,有一首偈語是很合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眾生:「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道後我出世;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於是我們因這樣的感慨而起慚愧心,然後精進修道─這個是釋迦佛的慈悲,也是他的策略。因為他的慈悲和策略,你可以依循他教授的方法好好地老實修行,並在這一期生命裡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