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成了佛的人,身體還是一樣會有疼痛的感覺──安樂死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有些老者終日臥床,完全沒有自理能力,吃喝拉撒都要有人管,有的形貌乾枯,臉無血色,不知是痛或苦,在病塌上不斷發出虛弱的呻吟,聞者心酸,觀者心痛。事實上,對於一些長期病患或受惡疾煎熬的人來講,活著是苦,活著是罪。大家也記得斌仔吧,因為一次意外弄至全身癱瘓,連呼吸也要依靠儀器協助,這麼年輕便遭逢此劫,讓他意志消沉,生無可戀,每天只有在等待死亡,他也因此致函當時的特首董建華要求安樂死,事件引來極大的社會迴響,到底生死是否可以自決?生命的開始註定沒法選擇了,難道生命的終結權也不能由自己操控?

安樂死是否合法,一直備受爭議。對於這個問題,佛教的態度與立場又是如何?佛教贊同安樂死嗎?安樂死的一個英文說法是mercy-killing,佛教講慈悲,我們能以「慈悲」這理由來決定人的生死,好讓受苦的人不再受苦下去嗎?不!因為佛教也講五戒,五戒中的首戒是不殺生,螻蟻尚且不能殺害,更何況是人?由於佛教對殺生的基本立場十分堅定,因此安樂死是無法容許的,因為安樂死無論用意是好是壞,都是在殺人,這一點嚴重違反了佛教的根本戒律。佛教的觀點是絕對尊重每一個人的寶貴生命,絕不允許以任何方式去傷害生命。

不說慈悲了,那也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可以嗎?當事人自感生不如死,只想一死了之,有尊嚴地死去,難道這種自決權都不容許嗎?這是許多人提出來的另一個支持安樂死的理由。也不!因為佛教反對以死亡為目標的一切行為,就連用言語教唆殺人,例如出於善意而對病人說「為甚麼要這麼痛苦?不如死了還比較好!」這種話也不能說。佛教的戒律明確地指出,如果有病者因為受到唆擺而自殺,教唆的僧人即觸犯了殺人的破戒重罪,必須逐出僧團,這是對僧人最大的懲罰。所以,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絕對不能實行安樂死,甚至連支持都不行。

話說回來,尋求安樂死的人,定必已是藥石無靈,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痛苦不堪,只盼醫生能大方施予一針,讓他早些結束痛苦的生命。如果佛教不贊成安樂死,那不是在說這些人是活該受苦嗎?這牽涉到更深入的一個問題,就是業力與輪迴。生老病死乃自然定律,生命何時結束,是業力因緣所使,並不由個人操控與決定。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一個人或富或貧,或健或病,是樂是苦,是福是禍,或多或少都是源於過去所造作的業力。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輪迴的角度來看,過去生或這輩子所造作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最終也必須由自己來承擔。有些人這一生受許多苦,或是病魔折磨,或是屢遭事故,都是因為病苦的業力尚未還盡,所以無法得到解脫。

佛教鼓勵我們認清生命的本質。如果明白輪迴與業力法則,便知道把病人殺死並不是一了百了,因為佛教講的因果通三世,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旁人沒法替代,即使是出於慈悲為病者施行安樂死,也不代表已為他解除了所有痛苦,而只是把其痛苦拖延,未完的苦報將於下一期的生命體繼續顯現,來生來世將也以不同的方式繼續承擔,直到業報受完為止。因此,安樂死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造成轉世投生更大的障礙,甚至墮進三惡道,苦果無窮無盡。

「痛」與「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痛」是身體上的,「苦」是精神上的。聖嚴法師在其著作《真正的快樂》中說道:「曾經有一位老和尚罹患癌症,躺在病床上發出陣陣呻吟。徒弟好奇地問他:『您不是說四大皆空嗎?怎麼還會覺得痛呢?』老法師回答:『空就是空,痛就是痛啊!』的確,即使是一位修行多年的老和尚,仍然會有肉體上的病痛。根據歷史記載,釋迦牟尼佛也有肚子痛、背痛的時候,這表示成了佛的人,身體還是一樣會有疼痛的感覺。但是佛的心裏不會覺得苦,苦是精神、心理上的。」

人生是苦,無常是苦,生老病死無一不是苦,只要能抱持正確的心態與良好的觀念,用心學習佛陀的智慧,我們皆可試著做到身苦心不苦,「痛」而不「苦」。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