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新一年,不少寺院都會啟建禮懺法會,以「辭舊迎新」,讓我們懺悔以往的過失,同時發願迴向,一起為成就人間淨土而努力。
懺悔,是佛教的重要法門之一,也是改變的起點,能啟動生命的轉變。《法句譬喻經》中,記載了佛陀勸解一位尋死比丘的故事──在佛陀善巧度化下,該比丘懺悔往昔惡業,心開意解,更證得佛果。
佛陀時代,印度有一地區名為多摩羅。距離都城外七里處,有一所精舍,住有五百位比丘,一起研讀經典。當中有位年紀較長的,名叫摩訶盧。
起初,比丘們都會熱心地教摩訶盧一些法理,但幾年下來,他一句頌偈都記不起來。比丘們漸漸看不起摩訶盧,不願和他一起修行,只讓他在精舍做些打掃、清潔的工作。因此平日日常起居,他都是獨自一人。
有一天,多摩羅國王派遣使臣到精舍,迎請所有比丘到宮中接受供養。摩訶盧慚愧自己資質魯鈍,不敢與其他比丘一起進城。
待一眾比丘入宮參加供僧法會後,摩訶盧羞慚不已,拿了一根繩子走進花園一棵大樹下,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時候,佛陀在遠方以道眼觀見摩訶盧比丘的舉動,隨即化現成半人半樹的樹神勸阻他:「摩訶盧!你為何這樣做?」
摩訶盧於是哭著訴說心中的委屈。樹神說:「摩訶盧,請你且聽我一言。往昔迦葉佛住世時,你是一個學問淵博的沙門,有五百位弟子跟隨你修行。當時你自恃聰明智慧,生起我慢心,看不起弟子們,也不肯教導他們,於是感得今生根機遲鈍的果報。」
佛陀現出光明無量的身相,續說:「現在你要深深懺悔,這樣才能夠了結罪業,而不是這樣結束自己的生命。」
摩訶盧聽了佛陀的開示,心中既歡喜又慚愧,於是放下繩子,向佛至誠禮拜,並懺悔昔日惡業。他仔細思惟佛陀的法語後,心開意解,進入甚深禪定。不久後,他於佛前證得阿羅漢果,而過往無法領悟的三藏教法,也頓時貫注於心。
佛陀知道摩訶盧比丘已證悟,並通曉自己過去世的因緣,於是鼓勵他去參加國王的供僧法會:「你現在趕快前往王宮,並且坐於五百位比丘之上。他們就是你前世的五百位弟子。你要把握此次因緣開示佛法,讓他們也證得道果。此外,也要讓國王信受佛法,明白因果的道理。」
摩訶盧向佛陀道謝後,趕忙前往王宮,這時供僧法會剛要開始。他一進場就坐到上座的位置,眾比丘看了,心中大為奇怪,但國王在場,也不便開口斥責。國王看到這位年長的比丘,便親自為他添加飯菜。
摩訶盧比丘接受供養後,便為大眾開示法要。在眾目注視下,他向與會大眾作獅子吼,以無畏音說法,法音如同雷震。在座聽眾頓時遠離煩憂,身心獲得清涼自在。而過往看不起摩訶盧的比丘們,心中也慚愧不已。
摩訶盧又為國王詳細說明法義,當下眾比丘和國王,還有許多大臣、侍從,也都證得佛果。
懺悔業障,讓人不再消極受報
聖嚴法師開示,「懺悔」是肯定自我非常重要的途徑,也能轉「被動」為「主動」,讓人不再消極接受命運。懺悔的意思是「承認錯誤」,但是承認錯誤之後,還要負起責任,準備接受這個錯誤所帶來的一切後果,這才是懺悔的功能。[1]
我們在家庭、事業、健康、情感方面,難免會產生種種的挫折、磨難。這些不如意、不順心,都是我們過去在有意、無意間所造的種種罪業,而形成的果報。
有些人遇上果報現前時,會怨天尤人:「為甚麼別人都平安無事,只有我遇到這樣的事,這世界真是不公平!」或者認為:「天底下根本沒有天理、良心!既然人家對我這麼壞,憑甚麼我要對人家好?」從此自暴自棄或報復的心態,這樣不僅讓他人陷於苦難,也使自己再受一層煩惱所苦。
在佛教的角度,現在有好運,一定是過去曾造善業;現在有惡運,一定是過去曾造惡業;未來的好運,是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而成就;未來的惡運,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造惡而成,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根據佛經,懺悔有三種方法:第一是對自己的良心懺悔;第二是對我們所虧欠的人懺悔;第三則是當眾懺悔。在當下承認錯誤的同時,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佛教鼓勵我們懺悔之後,要更努力多做功德、多行布施,以積聚善緣。
佛教的懺悔業障,鼓勵人要能擔當自己的問題,甚至也能擔當別人的問題,因為能承擔就有勇氣、有信心,並清楚正確的人生道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此,做任何事都感到平安吉祥。[2]
延伸閱讀:
反省身口意業 藉懺悔滅除業障──懺法之探討
[2]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學佛Q&A: 拜懺可以讓人生從此一帆風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