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怎樣理解「如來藏我」?(中)

(http://touchingwhatilove.blogspot.hk/2014/04/cusp.html)

(續上篇)

前文談到,如來藏是「如來」和「藏」的複合詞,原意是指,於一切眾生的煩惱身中,隱藏著的自性清淨如來法身,常住不變,而且早已具足佛的智慧功德相(果德)。這種說法,有可能推導出兩個觀點:一、如來藏與外道所言的「神我」無別;二、眾生身內早已蘊藏佛果,此即在因中已完備圓滿的果報,若然,佛與眾生豈非沒有差別?然則,又何必使人迴凡向聖?而種種修行,又有何意義可言?

關於第一點,我們有必要了解,佛教雖高唱「無我」,但並不視「我」為絕對碰不得的禁忌。同屬如來藏系經典的《大般涅槃經》,在〈如來性品〉,就提到若以為佛法堅執「無我」,實是莫大的顛倒錯謬:

世間之人,亦說有我;佛法之中,亦說有我。世間之人,雖說有我,無有佛性;是則名為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顛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間之人,說佛法無我,是名我中生無我想。若言佛法必定無我,是故如來諸弟子,修習無我,名為顛倒。

可見佛法在唱說「無我」的同時,亦說有「我」,亦即承認生命須有一主體存在。然而「主體」僅指一個發出主觀活動的形式結構,但此形式結構,在世間的「我」和佛法中的「我」,則有內容上的根本區別,這就是:前者的「我」沒有佛性,而佛法中的「我」卻強調以佛性為內涵。因此,佛教所謂「無我」,即無世間所說沒有佛性之「我」,但佛教又嘗說有「我」,這就是有佛性之「我」。故在佛教,「我」並非絕不可說的忌諱。若從佛性的立場出發,佛法當可肯定「我」之存在。

問題是,這個佛性之我,究竟含藏著甚麼內容呢?《如來藏經》並沒有進一步的具體說明,而另一如來藏思想代表經典《勝鬘經》,則在〈空義隱覆真實章〉提出,運用如來藏智來了知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即明白如來藏分為兩種:

一、空如來藏──如來藏具有超越性、無限性,「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它與煩惱若即若離,既與煩惱並存,卻又能把它斷除,也就是於如來藏中煩惱為空。

二、不空如來藏──如來藏具有理想性、價值性、實踐性,永遠不脫離、不異於佛法,「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包含著佛的各種功德,緣此而謂其不空。

如來藏所擁有的兩重性格,都是依於能破除煩惱、含攝如來性德的佛性本身而開顯的,如此說來,就與婆羅門教中的神我(ātman)不相同,也迥異於世俗認知中的「我」。如是,佛法隨順世間,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央掘魔羅經》),既無不可,亦無大害。


(續下篇)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