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生活

醫學上,中醫有望聞問切,西醫有聽診化驗。在未對病人診斷之前,通常都不會用藥醫治。佛法上,在未了解我們的心有何種障礙之前,也是不會盲目對治。《佛說八大人覺經》中說「心是惡源,行為罪籔」。善惡本是有情眾生人人具有的本性。善生則惡竭,惡增則善減。眾生六道輪迴,是迷還是悟,決定了善惡業的多少,而本身善或者惡並無增減。

《金剛經》有曰:「須菩提!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生活中,一個人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而不同人對同一個人也有著迥然不同的態度。於是,可能別人眼中的好人,對你而言卻是極不喜歡的。我們身邊越是親近的人,有時我們越容易產生厭煩的心態。究其緣由,一個「態」字就可以說明。

態者,心所能必見於外也!對待越是親近的人,有時會越無法慈悲、無法容忍、無法體諒,有的也只是怨恨、嫌棄、憤怒,他們在你的眼睛沒有好處,只看到壞的一面。你之所以對待外人彬彬有禮,有時並不是你真的和善,而是你心裏希望別人和善的對待你。相反家人在你看來卻絲毫不需要這樣做,你也可以擁有親情。試著看看鏡子中的自己,你是否和善的對待每一個人──家人、朋友或者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我們有時一句無心的話會深深傷害身邊最親近的人,而你可能完全不知道。

禪宗靜持老和尚有個弟子,年紀很小卻喜歡抱怨。一天,老和尚看見弟子,獨自蹲在地上不斷地抱怨,於是就開導小和尚並吩咐他:「你去拿一袋鹽和一杯清水給我。」小和尚照辦。師父往杯子裏加了一大勺鹽,對小和尚說:「你嘗一口。」小和尚端起鹽水杯喝了一口,並說:「好苦澀,師父。」

老和尚讓他放下杯子,端一盆清水過來,然後讓小和尚撒上和之前同等分量的鹽。告訴小和尚:「你再嘗嘗看。」小和尚喝了一小口。老和尚問:「鹹嗎?」小和尚答道:「不覺得。」

這時老和尚借機開導:「生命中的痛苦就好比這鹽,而我們的人生,就好比水,水的鹹淡取決於容器的大小啊。」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當我們的心胸能夠容納人生一切不幸時,我們就可以擺脫痛苦的生命狀態,保持得失隨緣,寵辱不驚,因為我們是有情的人,即使是你怨恨的人,也要學會有話好好說,珍惜當下我們所擁有的,等到失去再後悔就晚啦!請試著學會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吧!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