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人來說,位於新界大埔錦山石鼓壟的大光園,相信有點陌生。這座隱藏在密林中的道場,不單單只是修行之所,它還是學校、育幼園、果園,更是無數學生與孤兒溫暖的家。若要了解大光園的歷史,便要先認識慈祥法師這位香港數一數二的傑出佛教女性。大光園與大光義學、乃至後來的大光中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甚至可以說,那是慈祥法師一生念之繫之的偉大志業。法師盡形壽護持教育的願心,使桃李遍植,直到今天,仍然為世所稱揚。
抱志度生 出家凌雲
慈祥法師(1911年-1999年),法名契常,字覺因,別號慈祥,俗名郭文忠,廣東順德縣人。法師父母曾在越南經商,家境頗為富裕,故能為她供書教學。法師天資聰敏,勤於學問,求學時積極閱讀哲學書籍及聽講佛理,並皈依鼎湖山慶雲寺的笑航法師。法師畢業於廣州公益女子師範學校,繼往執信中學攻讀。法師年輕時受革命思潮影響至深,其時女子游泳,大眾視之為大逆不道之舉,然法師善泳之餘,秉性好動,於各類時興運動玩意,皆能掌握,時人為她起了「自由女」之稱號。法師亦對粵劇着迷,原計劃與同學來港渡假兼觀賞粵劇,之後便預備報考中山大學哲學系;她留港期間,笑航法師剛好在大埔蘭若園(今定慧寺)講經,遣人通知她前往聽講。慈祥法師聞法後,對佛法更增信心,數日後便往元朗錦田觀音山凌雲寺,依止其誼母俊修法師剃度出家。據說凌雲寺住持妙參老法師料事如神,謂慈祥法師日後將光耀門眉,故馬上爭取法師承其法系,為其法孫。後來慈祥法師果獲老法師弟子觀修法師傳授羅浮山寶積、延祥寺第十六代法脈。
1929年慈祥法師往南京棲霞山受戒,得戒和尚為融通法師。之後法師於天台山、九華山等叢林名剎一邊參學一邊講經。法師講經善巧方便、妙舌燦蓮,聞者歡喜信受,其弘法之盛,尤以廣州四鄉為最。
大光圓妙 無上莊嚴
另一方面,慈祥法師在1927年借其師父笑航法師之名義,以2,200港元購入香港《大光報》報人林雨樵位於新界大埔石鼓壟的別墅。據大光學校小學部教師傅廷照所撰的〈佛教大光園略史〉一文記述,慈祥法師最初的原意是希望建設一小型靜室,集合同道以作研究佛學之用。因為當時香港尼眾研究教理、宣傳佛法者甚少,社會普遍對佛教認識不深,認為信教即是迷信,故法師欲藉此辦佛學院,提高社會人士對佛教之了解。慈祥法師所購之土地,只有4,000呎屬於私人物業,其餘四周山地,只是前業主向政府租用。法師得悉後,向當時的理民府申請一併購入周邊土地。文中又記,大光園附近之地,原是荒山,大石纍纍,未經開墾,且地勢並不平整,之前曾有大德法師到址視察,見環境不便,也放下購地的念頭。這樣的條件局限並未阻礙慈祥法師建園之願心,法師再耗費用,開展工程,找人開劈山石,依山勢建築規劃,終於在1931年,大光園落成了。
大光園落成之初,名字為「大光圓」。圓者,取其觀音菩薩修證耳根圓通法門之意。事實上,當初大光園的前門即是現在的後門;此門立於1931年秋,「大光圓」三字仍清晰可見。穿過此前門,拾級而上,會見到另一道弧形拱門,正面上方書「圓妙」,有對聯「圓明常寂照,無上妙莊嚴」,背面則書「入流亡所」四字(註3)。
參師海老 修學楞嚴
慈祥法師早期曾在凌雲寺當維那、知客等職,不過法師認為這不是她渴望要走的佛教道路。法師在受戒後數年,常赴廣州、中山等地弘法,頻繁來往數地,以致草創大光圓初期,諸事多交由俊修法師協助打理。1935年,慈祥法師於佛山講經,席間有一法師指她講經風格酷似海仁老法師,並問慈祥法師是否為海老學生。慈祥法師說只知有海老,但尚未有幸親炙。該法師便介紹她到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後方之阿彌陀佛靜室拜見老法師。海老「志弘楞嚴」,一生宣講《楞嚴經》數十次,有「楞嚴王」之美譽。自此慈祥法師依海老座下受學,海老觀法師心地與相貌兩者皆慈祥,賜她「慈祥」之號。法師為感念師恩,戰後即以「慈祥」為號;又因慈祥法師深入鑽研《楞嚴經》,得海老嘉許,博得了「小楞嚴王」之美譽。
1935年12月,香港佛教界同仁邀請太虛大師再度來港弘法,大師先後在東蓮覺苑演講及在利園香港佛學會開講《彌勒上生經》、《唯識三十論頌》。慈祥法師對太虛大師尊敬仰慕已久,特意住進灣仔六國飯店(今六國酒店),以便節省往來交通時間,能專心聽經聞法。其後法師更邀請大師到大光園參觀,誠為當年佳話。此次太虛大師之行,對香港佛教緇素同仁影響甚鉅,大師的人生佛教精神開始在教界內萌芽,間接推動了香港佛教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的發展方向。慈祥法師亦因此決心以為眾說法及興學育才為己任。
(待續)
轉載自/原載於《香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