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
接續上集的經典故事,其中人物的對白透露出當時印度教派之間存在競爭,繼有長苦行阻止優婆離找佛陀辯論,之後尼乾子自信「爆錶」認為優婆離可以轉變佛陀的信念,最後優婆離轉述尼乾子如何搖旗吶喊公告天下自己是他的弟子,均可反映出教派競爭是存在的。
而故事最大的亮點,無疑是正當優婆離表示希望成為佛弟子的時候,佛陀竟然請他再三考慮清楚。在互相競爭的風氣下,佛陀仍可作出此等行誼,形容他是一位既慈悲且胸襟大量的導師,實不為過。可是,這只屬於較為傳統的一般詮釋,與家傳戶曉的《慈經》之內容完全吻合,應用在自我修行上,有助慈悲心之增長。若然要將此經藏之意義帶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就必須貼近地回答「為何競爭不可把對方置諸死地」。
首先,競爭可令雙方獲益,戰爭卻只能導致兩敗俱傷。競爭,源自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比較心態,從比較、切磋,令人更容易發奮向上。從年幼到長大,我們經歷無數競賽,學業、運動、歌詠、舞蹈、技藝等等範疇皆然。
依經典記載,人不是唯一的生命型態,還有天界和其他界別。天界裏豐衣足食,沒有競爭,毋須努力,導致天界眾生的智慧日漸衰退,最後福盡而退墮受苦。人間亦然,如果沒有「競爭」,人類便會懈怠,然後倒退。就如一間公司壟斷市場後,通常服務質素便會下降,產品亦缺乏新意,業績反而會漸漸走下坡。我真心希望Apple和Android繼續角力;足球前鋒不單只有美斯,還有C朗、尼馬;影后影帝亦陸續有來,這樣反而會令世界百家爭鳴,同時進步。若然只有唯一單一,人便會隨之墮落、敗壞。因此,「競爭對手」不是自己的敵人,而是提升了我們各方面的能力及才華,所以我們應該感恩對手,謝謝對手才是。
第二,更不容忽略,「你死我活」不是競爭而是戰爭,根本不屬於人的行為,而是動物界的弱肉強食。我們行為的習性正是決定下一生生命型態之要因。弱肉強食的習性思維與行徑將導致失去做人的機會,降級成為其他生命型態,終日互相廝殺,永無寧日。
推深一層,競爭是一件好事,但也只是一個過程,當我們越是進步、提升之時,越容易發現最終的競爭對手其實是自己,也就巧妙地回到經典中「所謂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取識處處住,染著不能離」──提示我們將身心調好,戰勝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限制自己、綑縛自己。越能駕馭自己的人,越能發現自己與別人實在有許許多多的共通點,這時候所引發的慈悲心就不只是《慈經》要你這麼做,而是你覺得本來如此!
說得深了點?不要緊,不管是校園,或是社會各階層,就從簡單起步──感恩你的「競爭對手」,而毋須將他們置諸死地。
2016.04.06 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