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 星雲大師——一代宗師 典範轉移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今日(2月5日)晚間驚聞星雲大師圓寂,各家媒體多方報導。一代偉人,至此殞落,震悼悲傷,勢所必至。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倡導「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精神以建立「人間淨土」、「佛光淨土」,種種的施設及教化,給人帶來無限的幸福安樂。星雲大師不只是佛教界的一代宗師,更是全人類的瑰寶。

我於年輕時便閱讀星雲大師的《星雲大師講演集》、《星雲日記》,心嚮往之,心想怎有如此偉大的悲心與胸襟。後來我在傳統佛教的學術研究之外,於2008年接觸當代人間佛教,這幾年來的體悟,認定大師是典範轉移的時代人物。因為「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不但將佛法奧義,深入淺出地傳達給信眾,而且各種法事的推動,型態多樣、多姿多彩,開拓了實踐佛教的新場域,並且將佛法帶到全球五大洲,種種的功績與貢獻在當代建構出新典範。在佛教歷史長河裡,龍樹菩薩被認為是開創型人物,他的言說是出於部派佛教與初期大乘佛教轉折點上的產物,在新舊交替之時,他依據舊說來翻轉出新說,這好比科學哲學家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所謂「典範轉移」的情況,即舊有已建立的思想模式,被一種嶄新、具革命性的模式所取代,但在新的模式中仍保有舊模式中的言說或技術。換句話說,在新的思潮取代舊的思潮之後,必須突顯其繼承舊思潮的特質,如此才能一直承接主流文化的地位。星雲大師一直強調回歸佛陀本懷,並且破斥種種邪說,希望佛法真義得以重現,轉換出新時代的佛教風貌。所以,我認為他是當代佛教弘傳的「典範轉移」人物。

我於2014年7月受命於大師,到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推動學術業務,於2015年1月底履新之前,大師召見我兩次,耳提面命,指示三個要項:一是先把佛學碩士課程辦起來、二是培養青年佛教學者、三是凡事忍辱突破困難。這八年的歷煉,真是刻骨銘心,感念大師的栽培之情。在這幾年的學術推動上,大師亦常接見中心帶回佛光山總本山的學者及企業家,他不以自己身病為苦,總是為了給眾生歡喜,故忍受個人的身體不適,接見所有來訪者,令其歡喜。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每年有機會返台時,必定回佛光山面見大師,向他匯報中心推動學術研究的情況,他每次總是說你辛苦了,在香港做事不容易啊!短短的幾句話,令我頓時充滿了電,有足夠能量再次回到工作崗位,繼續衝鋒陷陣。有一次跟大師長談約一個半小時,他談及如何教化信眾的問題、談佛法弘傳國際的本土化問題、談人間佛教的體證問題、甚至還問我有關淨土法門往生的情況。我想,他是在給我考試,我當時用兩手的食指,同時往地上一直指,接著說往生在當下。大師點點頭,表示認可。並接著說他新寫的一篇有關彌陀淨土法門的文章,並請妙凡法師把它給我,請我指點、指點。這次會談我做了二、三十頁的小筆記,大師邊說我邊記,有些他提及的問題,我後來陸續思考,寫出了幾篇小論文。

另外,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是,大師提及的人間體證問題。所謂「人間性」是以「人間」作為成佛的實踐場域,因在「人間」的修道過程,使得「人間」具有「神聖性」。「人間性」並非只是弘傳人天乘,這是一般對於人間佛教的誤解。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在於「人間」獲證,並非講求神通、神秘經驗或是藉由他方神祇的救度、賜與,才具有「神聖性」。星雲大師說:「佛陀既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像某些人被刻意『神格化』而才受到崇拜。佛陀確實是經過千辛萬苦的修行,他對於人心、人性、人格等所有人的問題,都有了確實的了悟與實證。」神聖性須在人間體證,佛陀已經作出最好的示範,是最佳的例證。尤其《增壹阿含經》所教導的「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更可了解到「人間佛教」的真實義,佛是在人間成道,在人間教化。《增壹阿含經》又記載說:「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佛陀作了示範,在人間示現著生、老、病、死,亦是人數,有父有母等人間眾生皆須經歷的平凡而普世的共同事情。可見,修行在人間,實踐菩薩道亦在人間,「人間佛教」並非一般所論,缺乏「神聖性」;「神聖性」亦非必定在於「彼岸」的他方佛國淨土才有。在於「此岸」修行,以不離人世間的方式回歸佛陀本懷,這是必然具有的「神聖性」。

大師在1953年(27歲)於宜蘭雷音寺主持佛七時,感悟身心俱泯、大地空曠,進入極深的定境,依他所云「耳邊佛號聲不斷」,達到「無念而念」的境界,無論自己行住坐臥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了了分明,即使外面有人說話、走動,亦皆清清楚楚。這段話是大師早期的修證體驗,也是對自己體證最為直接的表述。我深深體會在菩薩道的度眾過程裡,未有實證的人是無法有效度眾,因為在面臨種種困難、危難、刁難、責難及侮辱時,要能承擔之外,還須開展種種善巧方便來化解眾生的迷惑,這如沒有相當功力是無法成事的。因而,大師在開展人間佛教的種種教化,必然取決於這股毅力,這亦是佛法修證有所得的明證。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我研究大師的思想與實踐問題,特別重視他早期在宜蘭帶領念佛會的事情,並且肯定大師在這時期對於念佛已有深證,他提出種種念佛方法以及應具有的各種念佛心態,並與傳統佛教「彌陀淨土」之間作出合理銜接,汲取傳統養分以進行創新。我覺得對於當今念佛行者有極大助益,不會走偏,不會神神怪怪地講些惑亂人心的東西。

2016年大師曾跟我說,是否可以在香港中文大學或是澳門大學辦理佛教學院?再不行的話,在香港建立一間佛教學院,經費會由佛光山支持。我曾於2017年在佛光山的傳燈樓以及宜興大覺寺跟大師報告進行的情況。我跟時任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提及此事,梁院長將當時已規劃一棟文學院大樓擴建的設計藍圖,供作建立人間佛教研究院使用,準備跟大學校方及香港大學資助委員會申請,後因涉及公立大學的校產問題,例如捐資、大樓維修、水電費……等歸屬問題,頗為複雜,因而沒能進一步推動。後來又因香港珠海學院獲得香港政府撥一塊土地興建校舍,原來位於荃灣的舊校址將歸還台灣教育部,這間校舍因為已是大專院校所用,故在消防等種種規定都是符合要求,可以馬上籌辦佛教學院。後來因教育部只願意出租,沒有出售的動向,但大師希望能夠買下,因為怕承租的話在學校的經營及校務的推動上會帶來突發性的困擾,故沒有進一步討論。大師一直希望辦學,他希望借由教育給人類帶來幸福,也為佛教永續經營做出貢獻。這如同大師遺囑〈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裡最後一段話所說:「最後我所掛念的,除了信眾的幸福安樂,要重視世界各地辦的大學,這也是我們的根本;山上的大眾,尤其叢林學院的師生,他們未來都是佛光山菩提種子,要他們健全、發心,人間佛教才能長久與天地同在,與大眾共存。」大師心繫教育,為第一等事,由此可窺其真心。

佛法在人間,大師的思想學說成為佛教實踐的最佳典範。星雲大師受人敬仰的領袖魅力及般若智慧,為人所公認。這種具有高強度的佛法實踐,讓我們衡定星雲大師是位典範轉移的時代性人物。星雲大師被譽為改革創見大師,度眾六、七十年如一日,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念茲在茲。哲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

編按:佛門網獲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授權刊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