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悔不前瞻

新年見到不少人張貼的格言,有兩句有點新意。上句說 “多做多得”,而少做呢……它說 “多失”。這兩句話對那些存心 “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的人來說,也是一種新角度的提醒。

不做事、少做事的話,從做對做錯的角度看,當然是保了身的。只是從人生的角度來看,也確有 “少做多失”之虞。人活著,就是做人嘛!不做,那是怎樣的人生呢?

做事總不免有錯,於是悔恨難免。

《說文》講 “悔” 就是悔恨,這是誰都清楚的。悔的恨,不是那種對敵人咬牙切齒、欲置諸死地的恨,而是恨錯難返的那種怨恨。

段玉裁把悔之為恨說得更清楚:悔是自恨。我們換兩個近義字,就是 “自疚”。

恨別人,只要那被恨者不再現身,時間一過,還有淡忘的機會;悔卻是恨自己。悔不可以過量,有些人反覆地想,也就反覆地悔,終於令身邊的人不勝其煩。自恨是要解脫的,可是如果把反覆咀嚼當作解脫,那就要變成可憐的祥林嫂了,那怕她的遭遇真個令人掉淚,可到後來,那 “我真傻,真的”一說,大家趕忙鳥獸散。

最徹底的解脫方法,當然是減少可後悔的機會,所謂 “言寡尤,行寡悔”。

人所悔的,大抵不出受情緒所蔽,一時衝動的惡果;又或者決斷的得失。兩者都可大可小,一時失言,少了朋友,固然可悔。一時失手,傷了人命,就更可悲。而且人生難以斷言圓滿,思慮不周,固然落下遺憾,可是思前想後,也有優柔不斷的錯失。所以 “少做多失” 的格言也確實有它的道理,因為錯失機會,也是可後悔的。

有趣的是人甚至會為不存在的、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後悔,例如昨天如果買了某股票,今天升了,就賺了三元之類。

大抵生活中總不能沒有可悔的事。只要不嚴重,過後淡忘,就算了結。這一種性情,男人較易做到,甚至有點嚴重的事,男人也比女人容易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大概是生物物種使然。所以男女相處,女人如果不明白這種性情,徒在那裡悔疚,或者大罵負心,都惹自傷。

心境的舒坦是一種修為。朋友認識不少女性老人家,生活美滿,你看不出有甚麼可悔的事。她們卻常常為一生中的某時某事的做法而思前想後,弄得失眠。幸好大抵都不是甚麼大事,雖然無法補救,但也未傷大雅。人生而老而死,最怕有終極的悔。常念 “9.11” 如果身在世貿大樓,飛機眼看就要撞來,倉促之間,思如泉湧,能夠沒有大悔,已是萬幸。

可悔的事,最好可以補救。可是人的後悔往往只是情感活動,不是理性活動,是宣泄而不是反省。所以往者不可救之餘,還弄得來者不去追。

恰當的後悔是一種藝術,要把握分寸。悔要存在,也要節制,還要講方法,講時候。

“靜坐常思己過” 這句格言,就含有悔的藝術。

思過,要在平心靜氣的時候。匆匆悔過,或者頭腦昏亂時悔過,恐怕不會得到甚麼好的經驗。常思也有好處,保持小提示,免得一下思太多,面對一大堆問題,越悔越喪氣。

其實,“靜坐常思己過” 跟曾老夫子說的 “吾日三省吾身”,異曲同工,都是有關悔過反省藝術的格言。如果嫌曾老夫子太古老,那麼可以仿效一個近代版:美國的富蘭克林。我看他的自傳,最驚訝於他有紀律的悔過程序。

他條列應該注意的行為,但是按部就班地一條一條去檢查,一段時間裡只檢查一樣。而他的第一條就是節制,也就是戒嗔、戒衝動。

他這樣做了一本小冊子,每一項美德分配一頁。每一頁用紅筆畫成七行,一星期七天每天佔一行。又用紅線把這些直行畫成十三道橫格,分配給他關心的十三條種美德。每天每周發現該項美德有缺點時,就在相應位置記上一個小黑點。

這是不是很有紀律呢?可以說是 “吾日三省吾身” 的實行版。富蘭克林自己說,經過這樣長期訓練,最後他可以拋開這些條條框框,而做得到用謙虛的態度跟人解釋自己的見解。這不就是孔夫子說的 “從心所欲不逾矩” 嗎?如果我們的政治家和公民都做到這樣,那真是大幸。

這些看起來很易做的事,可以免一世的悔,尤其是終極的悔。但有多少人會做呢?

我有個白手興家的富翁朋友,百忙之中還能夠每周提示我們出席該周的活動。我好奇問他,他說從來有一個習慣,是到了周日下午,就檢查下星期要準備的工作。我本著見賢思齊的古訓,懷著我也可以富起來的美好祝願,到了第一個周日的下午。在那美好的周日黃昏,我耽在享受優悠的心情裡,一點兒提不起勁做這檢查工夫。

另一個朋友說,守紀律是性格,是習慣。看你有沒有這種性格,其次,有沒有守紀律的需要;還要看你當時想不想。只恨我生下來沒有富翁朋友的性格、需要和心情。

於是我認命,我做不到富翁。但願有一天可以做到曾子和富蘭克林的一點點。

悔不前瞻。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