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京都,嵐山為必到之地。每逢櫻花紅葉之際,遊人甚多。不過除了渡月橋、天龍寺和殺盡菲林的竹林外,周邊一帶還遍滿人文歷史名勝,可說每塊石頭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而其中更不乏一些耐人尋味的悉曇趣物。
離天龍寺不遠,稍往北走四百米,有一名為清涼寺的淨土古剎。清涼寺現屬淨土真宗,公元989年創建,供奉本尊為釋迦如來(種子字為bhaḥ)。寺內最為引人注目的為日僧奝然於公元987年從五台山請來的釋迦如來佛像。其獨特之處在於裡面所藏的絹製五臟六腑模型,形狀顏色不一,上附悉曇字母,堪稱現存世界最古老的內臟模型,醫學史上甚具價值。
為甚麼為佛像裝上五臟六腑,還要寫上悉曇字母?
現今大乘佛教一些宗派還有保留佛像納藏的傳統,不過“藏”一般為象徵性的寶物,如舍利、七寶、佛經、咒文等納入品。佛像納入絲絹、金屬或其他物料製成的內臟模型,最早記載見於唐末《酉陽雜俎》卷六《藝絕》:
成都寶相寺偏院小殿中有菩提像,其塵不集如新塑者。相傳此像初造時,匠人依明堂先具五藏,次四肢百節。將百余年,纖塵不凝焉。
有學者認為,佛像納入臟器的習俗始於唐,盛於五代北宋,直到明清尚見偶例。而入藏因緣則眾說紛紜,一說祈福,一說為佛像啟靈。以清涼寺五臟六腑中的心臟為例,五種子字分別代表五本尊,中央的vaṁ為大日如來,因此筆者認為當與其時流行的密教醫學理論有關。
現存日本同時期或後來的佛像納入品,以經咒居多。過去中國也有不少佛像裡發現珍貴經卷和寶物的案例,像唐代天文學名著《開元占經》,宋後一度失傳,明代無意被人在佛像裡發現,得以重見天日。 奝然當年迎佛回日,打算在愛宕山山腳建立清涼寺,用意為與位於京都東北的比叡山延曆寺抗衡。愛宕山為京都西北的一座靈山,山頂的愛宕神社為日本修驗道早期創建的神廟,後來與白雲寺結合,成為半神半佛的道場,香火鼎盛。明治年代頒發神佛分離令後,愛宕神社成為愛宕山的唯一道場。儘管佛寺被逼撤他方,至今仍留下不少遺跡。 從嵐山往愛宕山,來回行程約六小時,沿途風景秀麗,參道旁的地藏菩薩像和“丁石”地標亦為注目,甚具特色。所謂“丁石”即約一百米的標距石,今尚存數十枚,上方均刻有悉曇ha一字,即地藏菩薩的種子字。儘管丁石年代已無從稽考,當年的白雲寺,信奉的本尊相信就是地藏菩薩。
下次到京都嵐山一遊,享受嵯峨的優美風光之餘,不妨帶上地圖,一嘗尋幽探秘的樂趣!
圖解:
1)五臟六腑 部分臟器上寫上菩薩名號,而心臟的五梵字即大日(vaṃ)、阿閦(hūṃ)、寶生(trāḥ-此作traḥ)、阿彌陀(hrīḥ)、不空成就(aḥ)五佛本尊,密教稱作五智如來,此處佈局為金剛界五佛(見242期介紹)。另右上方a字的寫法也值得注意,與悉曇體有別,是年代略晚的城體。
2)清涼寺旃檀佛像 日僧奝然公元987年從五台山請來的釋迦如來像,背板刻上“大宋國台州張延皎並弟延襲雕”,內藏絹製五臟六腑模型、經卷和寶物。
3)清涼寺朱印 清涼寺的御朱印(見269期介紹)。位於中央的種子字為bhaḥ,即釋迦本尊(見237期介紹)。
4)ha二十五丁 通往愛宕山的參道總長五十“丁”(約5.5公里),沿途每一“丁”立石為記,現存的部分“丁石”尚見悉曇ha字,即地藏菩薩的種子字。“丁石”旁圍上奉納紅巾的即地藏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