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七屆IABS國際佛學會議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簡稱IABS)中,「性別與佛教」是我鮮有完整出席的一個環節(section),雖然五位論文發表人事前並沒有周密的安排,不過,我認為五篇論文拼湊在一起,反而巧妙地令聽眾大開眼界。很多人以為「性別與佛教」這課題只是討論女性主義的觀點以及為女性發聲,原來這課題可以是包羅萬有,橫跨古今,不單只討論當代佛教僧尼和佛教女性的處境,課題也可以涉及古代的社會狀況、佛教中的男性、修行與身體變化的關係、文學評論等。
大圓滿修行與佛教的雄性
環節的開首,是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博士研究生Yasmin Cho發表的論文〈超越教導: 當代中國佛教尼眾的大圓滿修行〉。我們從中了解到大圓滿(Dzogchen )的傳承在八世紀開始從印度傳入西藏, 傳承一直未有中斷, 是最古老的傳承,Yasmin研究大圓滿傳統以及當代中國修行這傳統的尼眾,探討這個修行的傳統特色, 例如「直接傳法」(direct transmission)以及親密的師徒關係。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約翰‧鮑威斯(John Powers)教授的論文〈為什麼佛教徒的頭頂上沒有肉髻?印度的雄性論述對當代佛教徒的啟示〉則提出非常有趣的議題,他指出當代大多數佛教徒都忽視了佛教修行與身體變化的關係,透過佛教經典中對雄性(masculinity)的詮釋,他重新理解佛陀的三十二相對當代佛教修行者的重大意義(另見有關約翰‧鮑威斯教授的訪問文章)。
閱讀字裡行間的印度佛教女性印象
來自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 的Reiko Ohnuma ,她的論文中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提議透過反思和想像「閱讀字裡行間」(read between the lines)的描寫可以揭開古印度佛教女性的生活經驗,因為這些女性的細緻經驗都給埋沒於男性編寫的經典中。例如《法句經註釋》(Dhammapada Commentary )描述優婆夷Visakha即使在120歲的時候依然青春美麗如16歲的少女,她生下了十名男孩和十名女孩,即使與老爺Migara發生衝突都只是反映了她的道德情操。Reiko Ohnuma對於這種描繪是否能反映一位女性的真實經驗表示存疑,因為當代一些佛教尼眾的自傳作品都會反映佛教女性所面對的困境、矛盾情緒與掙扎,如描寫一位泰國八戒女修行生活的名著 “The Journey of One Buddhist Nun” (作者為Sid Brown), 以及描寫一位日本禪宗女修行者的“Passionate Journey”。
此外,在傳統印度佛教的詮釋中,母性(motherhood)看似是佛教修行的一種障礙。舉例說一個投入家庭事務的母親只會集中於求福(making merits),投入修行的女性必然會拋棄家庭加入僧團。不過, Reiko Ohnuma不禁提出疑問,難道母性與佛教的靈性修行(spiritual practice)真的不能並存? 若果看看當代的一些例子,可能會有一些啟發, 例如於東、西方也同樣著名的當代禪師Dipa Ma 是一位母親, 她是在經歷了孩子和丈夫去世的巨大悲傷後才開始禪修,並達致很高的領悟;她鼓勵學生在日常家務中,如照顧孩子時,也不忘禪修。 Reiko Ohnuma指出,在巴利經典中,Vasishtha 的個案正正是一個例子。有一次她突然間失去了六個孩子,與一般《長老尼偈》所描述的女性不一樣,她並未立即出家。後來Vasishtha再度懷孕,而這個孩子亦於幼年時去世,這時Vasishtha由於經已領悟實相, 並沒有悲傷,反而倒過來幫助她的丈夫Sujāta 克服悲傷,協助他出家為僧,證得阿羅漢果(arhatship),Vasishtha更與唯一的女兒最後加入僧團成為比丘尼!
養育孩子也可以是一個靈性修行的過程。此外,Shayne Clarke 在他的新著中分析了律藏提及古印度時尼眾在寺院裡撫養孩子的個案。因此,Reiko Ohnuma 建議我們閱讀字裡行間的深義,這樣可以發掘很多啟發性的角度。
性別、戒律與修行
這個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當然少不了重量級講者討論當代核心課題。來自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的 Carola Roloff 比丘尼(又被稱為Bhiksuni Jampa Tsedroen) 有關藏傳比丘尼戒律的研究為人熟悉,這一次她透過發表〈兩種建立無瑕和完美的根本說一切有部 (Mūlasarvāstivāda)比丘尼戒的方法」, 報告了她過去幾年研究梵文戒本以及重建比丘尼戒律的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依據古代的戒本及傳統的角度,但是這方向被質疑為是厭惡女性的;第二種方法是對文本作批判性和創建性的了解,但這需要放下對於某個戒律傳統的重視或貶抑。
最後, 整個環節的主持Karma Lekshe Tsomo (University of San Diego)發表了〈性別與 佛教實踐:文本、理論與社會現實」。法師透過分析數個律藏中的經典故事以及當代尼眾團體的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ic studies〉,討論性別不平等、家庭暴力、心理創傷以及當代社會問題,也討論了佛教女性從古至今變化中的生活經驗,究竟有哪些戒律依然保留?又有哪些被調整適應?這論文涉及跨學科以及跨文化的分析,很值得我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