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一個真誠的學佛人?

圖:Pixabay
圖:Pixabay

我認識一位資深師兄,學佛二十多年了,後來居然轉信基督教。我非常好奇,特地約了他深談。

「開始是因為我在一間基督教醫院動手術,那邊的姑娘十分體貼,把我照顧得很好,之後向我傳福音。我便試試去基督教團契,發覺那邊人都比較親近,常常互相剖白心聲,令我十分喜歡。我不是再不相信佛教,只是覺得那樣的宗教氣氛比較適合我。」

「任何宗教團體都是人的組織,都有人性的問題。可能不久之後,你又會想到佛教團體的很多好處了,畢竟你(在佛教團體)做義工也十幾年,那邊有很多朋友。」我說。

「可能吧,我其實也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我學佛二十多年,有時覺得佛教的理論太深遠,融不入生活,自己變成兩個人,一個學佛的自己,一個平日的自己,這樣有點累。幸好佛教是很包容的宗教,我相信隨時回去還是受到歡迎的,你就讓我闖闖吧。」他笑笑:「我都六十歲了。」

其實他的疑惑與困擾,我是明白的。我也曾經走過,後來好不容易克服了。

佛陀的教誨,來自生活實踐,確實有令我們離苦得樂的力量,並非只是一堆形而上符號。我們必須理解其生活上的指導作用,而非把它剝離於現實生活,要盡量做到知行合一。

誠與敬,可能是學佛最重要的前提修養。

我的方法是:自己做不到的,就盡量不要說。如果要說出來,首先懷着敬意,知道是一種自己還未消化的理論,只是為了討論需要提出。

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宗教信仰,才會明白自己與最高標準有多大的距離,因此產生謙卑心和慚愧心,由此逐漸走近目標。

印光大師說過:「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印光大師力倡「真實行履」,認為如做不到,則會「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學佛自稱通家者之貼骨大瘡。」

我國大儒朱子曾謂:「凡人立身行己,應事接物,莫大乎誠敬。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蕩之謂也。」

真誠,往往是恭敬的前提,沒有帶着真誠的恭敬,就容易變成形式了。做人如是,學佛也如是。

常常將佛陀的教誨放在心頭,是「敬」的表現,清楚了知自己的心理狀態,是「真」的前提。

人走在一種習慣的軌道久了,就會忘記初衷,將本來活活潑潑的佛陀教誨,變成教條,之後淡化其根本。

我期望那位轉信了基督教的師兄,終有一天,可以體會聖者教誨的力量。在一個宗教裏面做得不好,在另一個宗教裏,也是不容易做好的。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a%a5%e6%88%90%e8%bc%9d/" title="Posts by 麥成輝"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麥成輝</a>

資深出版人,20多年前開始探索人生究竟。
訂閱
通知
guest
1 評論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Susan

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