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如法,作出愛語及善行,避免造惡業,保持心境安寧

圖:網上圖片

除正規的教育課程外,筆者喜歡自學去發展個人嗜好及興趣,包括運動、音樂等。一般都是跟導師先學一些基本功,接著便靠閱讀書本及觀看相關教學錄影,按照自己的理解,然後去練習。這種粗略學習方法的好處是培養自學能力,透過掌握必需的知識及技巧,就可操作自娛,樂在其中。可是缺點在未有老師持續指導的情況下,花的時間較多,亦未能深入細練,故難有顯著的進步及成就。在學佛的道路上,也有相同的經驗。雖然閱讀過不少佛學及心靈相關的書籍,但發覺很多時都是囫圇吞棗,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遑論汲取精闢的見解。考慮到這方面的不足,一旦遇上有質素的進修課程,就會把握機會參加,向善知識學習及請益。

讀完兩年佛學輔導碩士課程後,有緣參加了香港噶當巴禪修中心的佛法研讀班。一般上課時間是每個週末下午1時至5時。 與其他佛學課程有所不同,這學習班的特色是用很長的時間去讀一本書,情況恰似天主教及基督教的研經班。我剛參加的課程所用的課本是格西.格桑嘉措仁波切撰寫的《菩薩心行》,內容以闡述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為主,包括如何發起、實踐菩提心(為利益眾生願成佛的心)及修習六波羅蜜(即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導師用了一年時間只講解了全書的一半,每堂除按照章節讀誦及解釋外,還會在某些重要法理上作沉思及冥想的引導。課堂也會加插同學輪流帶領的討論,以釐清某些概念,加深了解。對於我這位長者最大的挑戰是讀了一年後,還要參加一個三小時的考試,以評估對所學的理解。雖然單一課本,看似沉悶,但原來透過精讀,深思熟慮,才能有更深層次的領悟。

這種學習方式是源於佛學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的次第進程。聽聞佛法後,便要反覆思惟及理解箇中道理,排除不合理及不如實的妄念,繼而付諸實踐,加以驗證,最終成為個人的體悟及智慧。透過「正念」(Right mindfulness)的應用,佛法的道理便可以更深刻印記於腦海,隨意可憶念起。當不善念升起時(如想報復別人的敵意對待時),正念即時覺察並想起一些相關的佛理予以對治(如 《法句經》之第四偈::「彼罵我打我,敗我劫奪我,若人捨此念,怨恨自平息。」)筆者近年也採用這方法,背誦及深思一些重要經典及偈頌,希望透過正法薰習,將佛理融入意識,成為待人處事自發回應(Spontaneous responses)的根基。若常 「聞、思、修」佛法,善念的增長可消減過往積習的惡念,讓心識更清淨,便越能如理作意,念念如法,作出愛語及善行,避免造惡業,保持心境安寧。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51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84%ba%e6%b0%91%e5%bd%ac/" title="Posts by 鄺民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鄺民彬</a>

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 香港大學佛學碩士、佛法輔導碩士 退休前任職多間證券公司高層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