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還需心藥醫--佛法是有效對治煩惱的心藥

近期發生多宗暴力血案及家庭悲劇,更有傳著名歌星受抑鬱症困擾而輕生自殺,再度引起公眾對精神健康的廣泛關注及討論。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世界精神健康報告》(2022年)顯示,全球約每八人就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以焦慮症和抑鬱症為最常見。該組織並曾預警 2030年抑鬱症將超越癌症,成為人類健康頭號殺手。另一份報告 (2019年)估計自殺仍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每年死於自殺的人數多於愛滋病、瘧疾或乳癌甚或戰爭和兇殺。可見精神疾病及自殺已成為威脅人類寶貴生命的風險,實在不容忽視。

面對種種生活困難,有時未能適應,便會產生壓力。當壓力得不到適當的釋放及疏導,而累積至一個超出負荷的程度,便會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若持續不加照顧,便會發展成各種常見的生理和精神疾病,影響正常生活如學業、 工作、家庭、人際關係,形成惡性循環。

精神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也影響身邊的人。有些朋友,家中有情緒病患者,由於不懂得如何處理親人的需要及照顧好自己,最終因承受不了壓力,自己也成為另一病者。可見適時發現及正確對治情緒病的重要性。情況就如流行病,個 人患病也可能會影響到接觸的人,不能輕視其傳染性。同樣地,情緒病也要及早察覺、防護及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最終導至傷害自己及他人的嚴重後果。

學習佛法後,更理解佛陀的智慧與慈悲。佛法是「出世法」,度脫眾生出離生死輪迴;同時也是「入世法」,一套導向安然生活的寶鑑。很多時煩惱相連的壓力是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佛(覺者)法(規則)為普世真理,非宗教性,可應用於化解苦惱。佛陀所開示的「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即苦(問題)、集(成因)、滅(結果)、道(解決方法),提供了一個有效處理問題的框架。

愈來愈多的健康護理及疾病治療都已引入佛法的應用。有些專家更將「四聖諦」與「醫學模型」(Medical Model)相對照,分別為Symptoms(病狀)、Diagnosis(病因)、Cure(痊癒)、 Treatment(治療)。「佛」如醫生(佛教經典常以「大醫王」來譬喻佛陀,因能普治眾生身心病苦)為病人診治;「法」是治療藥方;「僧」如看護照顧病人。按照此過程,病人先要覺察到身心出現問題的徵狀(持續受煩惱/壓力困擾),了解其構成的原因及條件(緣於貪、瞋、癡),尋求痊癒(保持心靈安靜),達至療癒的方法(透過「八正道」:戒、定、慧三學去修正思想、情緒及行為)。

佛陀曾「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證轉),其中「二轉」時勸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俗語說 :「心病還需心藥醫。」佛法是有效對治煩惱的心藥,患者可親身體會整個療癒旅程的奇妙。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60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84%ba%e6%b0%91%e5%bd%ac/" title="Posts by 鄺民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鄺民彬</a>

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 香港大學佛學碩士、佛法輔導碩士 退休前任職多間證券公司高層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