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遊子,煩惱如風,仁者心雖動。那麼煩惱是遊園春夢了無痕嗎 ?   

網上圖片

沒有人想煩惱,但煩惱總找上來,有時煩惱是外來,有時是自尋,各式各樣的煩惱總在職場、家庭、人際關係及心念中爆發,活生生的被我們感知,不容置疑的人生經驗 ! 更有朋友戲言:「煩惱很過癮!」

願與眾攜手,共同遊戲於煩惱園內,隨喜各自思惟箇中理路:

一、從欲望觸及生命動能

欲望是人的本能,亦有不足的感覺,佛家說之為「求不得」。

探討欲望是觸及人生問題,人生問題如阡陌縱橫,探討過程中每生枝節,本文試從欲望的根源及轉型來談談。

  《奧義書》說「人由欲而成」,佛教說「十二因緣」。兩者皆說明生命本質是從  欲望出發,人生之有動力,皆源於欲望。

人活著的基本欲望有三:食欲、性欲及自由意志欲。欲望是保存生命的元素;反之,活著而無欲,生命如枯木、枝葉無法繁生。

哲學家皆言「欲望是人類生命的根本因」,雖然人生世相複雜多變,如歸根於此三種欲望來審視,生命的內在動因及外顯行為,皆源於欲望,既是如此,欲望是生命的本質(動力因),我們何用懼怕 ? 反之要善用及提昇此生命動能 !

二、乘勢轉型及尋覓出路被問及人生是甚麼?哲人回答:「人生是生命活動的場所(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愛恨情緣)等的呈現。」若我們對各項生命活動覺知,有助我人從中找到出路及訂定人生歸趣。志不立難於成事。

如何尋覓出路?一:訂立自發活動、二:要求自我持續、三:實現自我意義。藉此三種為起點,將生命三大欲望(食欲、性欲及自由意志欲)歸納於善趣方向。

欲望是感受,各種欲望都呈現在喜怒哀樂、貪瞋痴慢疑等等事相(家庭,職場、社會等)中。佛陀之所以説苦因苦果,著眼處不是要我們沉溺在苦海,其銳意是讓我們將苦果轉生為樂因。

三、提昇生活到善化生命

欲望與理智的衝突是尋覓出路上遇到的障礙,可以事與願違,很多時候是欲望打敗理智。佛法中的「煩惱即菩提」看上去覺得矛盾,事實上煩惱是一門通往解脫的必經路。煩惱不一定是困局,為甚麼這樣說?煩惱是現象,現象如心中鏡影,一離開鏡影,煩惱即時消失,起不到作用,若只是緊抱鏡中幻影,容或火燒功德林,回頭已是百年身。

如認知及善用欲望的內在意義,在生活中自然培育出一份內在動能,向著實現大生命的境界(菩提道)上邁進。如何培育?佛法千百萬法門,任君悟入和體證。

《六祖壇經》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又說「煩惱即菩提」。當下了斷煩惱景相,立地成佛(覺),句句勸說我們「眾生皆有與生俱來的佛性(動力因),更有自我更生的(能量用)。

世間事相如浪濤波湧,偶遇波瀾順逆,切思憶及體驗「不忘信念、以願為力、以行轉化」。心如遊子,煩惱如風,仁者心雖動,亦當了無痕!

延伸閱讀

從探索、學習到實踐﹕陳惠芬暢談四十年學佛歷程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