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德行由遠離五欲而成,非由年歲得!論《雜阿含經》之年少法與老人法

波及全球達三年時間的疫情,終於到了尾聲,各國的防疫措施也陸續放寬乃至取消。隨著更多入境措施的鬆綁,筆者也迎來三年許未見的姐姐們。從計劃前來香港,到真正的見到面,之間相隔了半年時間。一開始,她們就不斷的詢問筆者,有想要吃的又或者用的嗎?然,筆者自出家後就開始漂流在外多年,坦白說,差不多已忘了或是沒有去惦記家鄉的味道。況且,現在資訊、運輸這麼發達,很多家鄉的特產,在香港都買得到。若真的是懷念家鄉口味,在香港可以說隨處可得。但最終還是收到滿滿的、兩大膠箱的食用品。在收到滿滿的愛與關懷之餘,也被同學取笑說今年收到很誇張的聖誕禮物。同時也問問自己,出家的這些年,對於五欲,自己放捨了多少?

出家、修行年資越久,是否代表心智越成熟呢?經上說:不是的![1]心智的成熟與否,跟年齡、資歷沒有關係,而是以個人對五欲的貪愛染著,來說明此人是否真正的資深,像一般所說的德高望重。佛陀時代,有位外道在家修行人,仗著自己年長,柱著拐杖,前往僧團,想要得到眾多比自己年輕的修行人重視,乃至得到大家的恭敬禮拜。然而,他沒有受到大眾的禮遇,眾人都忽視他,不接待也沒有起立迎接他,更加沒有邀請他入座。此舉讓備受冷落的外道心裏氣憤,開始質疑佛陀的教導,大眾為何會以這樣的態度,對待一位比你們年長、已到達老年的修行人。在眾中坐的摩訶迦旃延回答這位長者,根據我們所學習的,我們會恭敬禮拜德高望重的長老,共相言語問訊,也會邀請他入座。外道立刻回說,我的年齡比起你們任何一個都大,為何不見你們與我言語,恭敬禮拜我,並且邀請我參與你們呢?

尊者迦旃延回答老者,我們是以內在的修為而非外型來定義修行人的德行。就像那些已活到八、九十歲的耆者。他們雖頭髮已白,膚色蠟黃,牙齒脫落。外型看起來年老、資深,但內裏還是貪愛、樂著,念想五欲,不願放捨、遠離五欲。此類人雖年長,成就的卻是「年少法」。有一些人,外型雖只得二十五歲,膚色白嫩,髮質黑叢,卻能知五欲的過患,遠離貪愛染著於中。即使此人外表年少,但心智成熟,而所成就的卻是「老人法」。外道聽了尊者的解答,生起慚愧心,自我省察,雖年長但所成就的卻是年少法,終不敢再以耆德長老自居,借故離開。

在這網路發達,物資豐盛的年代,誘惑擾亂人心的五欲也隨之增多,別再放縱生活,行欲無制。常言道,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過兩日,又是嶄新的一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問問自己,是否有在修行上用功,是成就了少年法還是老年法?


[1]《雜阿含經》卷20(547經)(大正2,141c16-142a17)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