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大願:得妙飲食願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受飢餓或渴乏所苦而造惡業的眾生,譬如說飢荒時搶劫糧食,得聞藥師佛的名號,再專心持念,便能先得極上美好的飲食以飽足,然後更能聽聞佛法,滋養慧命而得安樂。我們現在舉辦法會也是同一道理,先對地獄道和餓鬼道的眾生施食,然後向他們開示佛法,令他們得到佛法滋養,能安身立命。法味就是佛法的精髓,讀了佛法而有所領略,便叫能得法味。
第十二大願:得妙衣服願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貧苦得衣不蔽體的眾生,日夜都受蚊子或發寒發熱的苦惱。聽聞藥師佛的名號,更能專念受持的話,便能得上好細軟的衣服,更能得各種華麗的飾物、花串、香粉、香油等來裝飾身體,從而輕安滿足。
爲什麽第十一和第十二大願需要專念受持才能得利益?眾生現世能得多少衣服飲食等資生之具,乃建基於過往生所積累的善功德;過去沒有積累善功德,或已經消耗殆盡,便自然要捱飢抵餓,衣不蔽體。故此不能單憑聽聞藥師如來名號便能得到美好的衣服飲食,眾生也要有所付出 (以專念受持藥師如來的聖道善業的殊勝功德) 來回應佛的本願,以一心稱念藥師佛的名號的善業,來獲得他的功德利益。
需求金字塔與十二大願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很多都能與現代理論,如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脗合。馬斯洛是著名美國心理學家,於20世紀提出了人類是被不同層次的需求所推動的理論,由最低層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共有五個層次(見附圖),人類的基本需要必須先被滿足,爾後才會有動力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
單從第十一大願的「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就可以看到,藥師如來先滿足眾生生理上的需求,就是最基本的飲食、衣服的需要;然後再滿足眾生對於安全感的需要,一個願已經涵蓋了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等不同層次,令琉璃淨土眾生能有安穩居所,不受水火刀毒危害。不過,有異於世間人所想,佛菩薩認爲社交需要並不是那麽重要,因為社交與修行沒有什麽關連。「以法味而安立之」就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有些人的自我實現是得涅槃,有些是得生淨土,也有求人天乘的,希望能得生人天二道,現生安穩,後生善處。不論眾生的需求是什麽,只要發願求生琉璃淨土,再通過造作善業來與藥師如來相應,得生淨土之後,需求便能獲得滿足。
譬如,藥師如來的第三大願便照顧了眾生的生活所需;第六大願免除了眾生的殘障及疾病之苦;第七大願令眾生除病離貧;乃至第八大願,令眾生轉女成男,都是滿足了眾生的生理需要,遠離身體帶來的困苦,帶來安全感及自尊上的滿足。
第十大願能為眾生解憂脫苦,免被牢獄所困縛,滿足了眾生安全感的需要;第四大願令小乘眾生轉行大乘,安住於菩提道中;第九大願令眾生離開外道邪魔的網羅,再令其生起正見,行菩薩道,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就更是從安全感的滿足提升到心靈安穩及靈性上的滿足了。
藥師佛的第一大願,希望眾生與佛平等,所以琉璃淨土的眾生都能與他一樣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令其國土的一切眾生能有與佛無異的身相,這就是需求金字塔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從以上論述可知,能得生藥師琉璃淨土的眾生,所有需求──從最基本的飲食需要,到真理、靈性上的實踐,都得到滿足,這就是十二大願的特色,可見藥師如來的大願都跟眾生的需要相應。佛法的内容必須關乎眾生的生命歷程,否則他們難以有動力信受奉行。如果佛菩薩的大願能回應眾生的需求,他們便會願意發心修學,而十二大願便涵蓋了他們在物質上、生理上的需求,乃至形而上的、靈性上的需要,都能一一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