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詠給明就仁波切的經歷看禪修菩提道——「百喻人間」系列之六

圖:毅仁
圖:毅仁

原典

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值。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勤行精進,仰求佛果。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百喻經》卷二第二十二「入海取沈水喻」 (CBETA: T04, no. 0209, p0546b25-c05)

這是《百喻經》中的一段故事,曾經有一位富家子到海裏去取沉香木,過了好幾年才採了一車。他將之運回家後,帶到集市上去賣。可是價格太高,沒有人買,如是過了幾天富家子都沒能把香木賣出。他心感疲厭,非常苦惱。後來見人賣木炭賣得很快,就想:可能把香木燒成木炭,就可以賣得快些。於是他就把沉香燒成木炭,拿到市集上去賣,還賣不到半車炭本來的價值,得不償失!世間的蠢人也是這樣。佛弟子精進修行,望能得到佛果,後來發覺求大乘佛果非常困難,就生了退心,轉念以為發心去求小乘的聲聞果,快快了生脫死成了阿羅漢便算。學佛法門有多種,其中禪修可算是全球最普及的修持,難道坐著專注就可以成就佛果?禪修有甚麼實質的作用?它是否只是一項帶來心靈平靜體驗的活動呢?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是當代藏傳佛教中噶舉傳承中的禪修大師。仁波切1975年出生於尼泊爾,其祖父及父親皆是禪修大師。仁波切於三歲時獲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為十七世紀禪修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的第七代轉世,十二歲時在印度的智慧林完成坐床典禮,正式以第七世詠給明就仁波切的身分陞座,十七歲被指派為智慧林的閉關指導上師,是藏傳佛教史上最年輕的閉關上師,十九歲入讀宗薩佛學院,二十歲擔任智慧林執行住持,促成北印度的主座寺院佛學院的成立,廿三歲自大司徒仁波切受完整的比丘戒。

現時常到各地舉辦講座及教導禪修的明就仁波切,常常面帶真誠、愉快的笑容。仁波切看似從來沒有憂愁,卻原來從小就患有恐慌症。很難想像一位誕生於喜瑪拉雅山寧靜村落禪修家庭中的小孩會患上恐慌症,仁波切的症狀令他心力交瘁,與人難以互動。仁波切自小便模仿著的父親禪修,其實也只是坐著並在心中持誦「唵嘛尼唄美吽」。仁波切到九歲才正式依父親祖古鄔金仁波切到寺院學習禪修,亦認識到從智利來跟其父親學習佛法的神經科學專家法蘭西斯寇斐瑞拉,因此接觸及學習到科學,並產生濃厚的興趣。三年的學習中,仁波切被送到印度的智慧林,依不同的前輩大師學習。坐床典禮後,在十三歲參加閉關時,藉由禪修克服長久嚴重困擾他的恐慌症。明就仁波切具備藏傳佛教廣博的禪修和經教的訓練,更體會到科學與佛教的探討有相類似之處。期後數次參加「心與生命學會」研討會中,探討神經科學、心理學及物理學的知識,開始思考如何將佛法修持的體驗,具體地科學化表達,讓兩者結合令更多人得到利益。仁波切積極參與科學的研究,2002年參加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頭腦成像和行為」實驗研究,科學家針對「禪修對高階禪修者的頭腦產生了甚麼影響」,明就仁波切被測出大腦中的快樂指數在禪定狀態中,躍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讓科學家以為是機械故障。

明就仁波切的教學方式活潑而結合佛法及科學理論,他幽默地分享自己的遭遇和困境,藉此解釋神經科學中的神經可塑性--「重複的經驗能夠改變大腦的運作方式」,由嚴重恐慌症患者變成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仁波切分享,身為佛教徒,透過修持,將理論付諸實行才能真正轉化,斷除負面的習性:「從思考佛陀所教的意義,然後把這意義運用於生活,會讓腦部組織作用產生改變,創造機會體驗到佛陀所體驗的解脫及自在。」

近年來政府及專家鼓勵接種各種不同的疫苗,如流感、種肺炎球菌、百日咳、水痘等等,令人反思究竟現代人的自身免疫系統是否真的如此脆弱?醫學進步研發出疫苗預防病毒,無奈壓力令身體的免疫力下降。香港人生活緊張,從孩童時期的學業到成長後出來工作,長期處於壓力中;壓力影響健康,除了易患上都市病外更影響自身的免疫力,容易受病魔侵擾。處理壓力有助改善身心的狀況,明就仁波切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以生活中的困境或情緒作為禪修的所緣境,念頭起時靜靜地看著它們來去,不加批判。禪修非佛教獨有的修行方式,現今有各種不同修習專注的方法,雖也可能達到短暫的平靜體驗,唯欠缺菩提心的開展及佛法基礎的覺知及止觀,佛教稱之為凡夫禪,並不是究竟的。

佛陀的教法是他自身所悟並傳授,佛教禪修法門的重點是自身直接的體驗,認出自心本自具足的潛能,持續重複的練習,將壓力轉化,有次第的修心,達至禪定,如實的從經驗中漸漸改變腦細胞的運作模式,繼而改變心念,乃至行為及生活習慣,改善體質。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減少受到外界的影響。有穩定的精神狀態,思考會較清晰,待人處事更能靈巧,自身的寧靜亦會感染他人。

要禪修的話,最理想是跟具格的大德學習,依照佛陀教導如法修持、體驗及領悟,長養菩提心,必定對身心及身邊人帶來正面的利益,成就學佛的路上菩提道果。

訂閱
通知
guest
1 評論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Christine

問題:本文引用西下列文字「原典
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

而白話文部份:有「沈香木」字眼
請問原典引用文字中的「入海取沉水」,是否應為「入海取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