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覺察中學會「用心」聆聽──心理治療師的分享

遇上車禍致四肢傷殘的心理治療師丹尼爾.戈特里布(Daniel Gottlieb)分享他車禍後以被關懷者的角度覺察情緒,由此而對心理諮詢專業有更生活化的見解。
遇上車禍致四肢傷殘的心理治療師丹尼爾.戈特里布(Daniel Gottlieb)分享他車禍後以被關懷者的角度覺察情緒,由此而對心理諮詢專業有更生活化的見解。
《用心》作者、心理治療師丹尼爾.戈特里布(Daniel Gottlieb)認為︰「書本,只讓我學會了心理學的皮毛,而那場造成四肢癱瘓的車禍意外,卻教我靜靜坐好、打開心房,傾聽外界的聲音。」
《用心》作者、心理治療師丹尼爾.戈特里布(Daniel Gottlieb)認為︰「書本,只讓我學會了心理學的皮毛,而那場造成四肢癱瘓的車禍意外,卻教我靜靜坐好、打開心房,傾聽外界的聲音。」

當這位心理治療師靜靜「坐下來」後,他竟發現……

一場車禍,奪去了心理治療師丹尼爾的活動能力。四肢癱瘓的遭遇,讓他驟然由一個為別人作心理諮詢的治療師角色轉換到一個被安慰者。本書《用心》就是記錄他癱瘓之後,這個奇妙又真實的角色切換,以及他覺察自身的情緒起伏,藉此所引發對心理治療專業的另一番見解。

丹尼爾發現身邊的人對他的遭遇表露出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會勾起他不同的情緒。例如當他萬念俱灰時自言自語的一句負面話,遇上職業治療師平常的糾正,反而讓他感覺孤立和不被了解;從眾人的開解中,他發現有一些人待在身邊時,便不會感到焦慮,「就是那種會詢問我狀況並聆聽著,他會告訴我關於他們自己的事,我感覺到,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要陪著我,而不需要去改變任何事情。 」

在很多情況下,焦慮會裝扮成愛的形式出現,但細心分析,卻不難察覺當中的分別∶「當我們試著去改變他們的感受,或『為了他們好』而去改變他們時,那就不是愛了。那是焦慮。」丹尼爾在書中以一個親子關係的個案去闡釋這個觀點。大部分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忙碌辛勞是為了孩子,卻沒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情緒其實一直在給孩子作榜樣,孩子透過父母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未來,當察覺到父母不快樂,他們也深受影響;所以丹尼爾建議,作為父母「必須要修正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生命裡找到意義、喜悅和滿足,這是你對孩子們一種愛的行為。」透過改善自己去影響他人,這不就是佛教一直強調的修行嗎?

本書雖然出自一位心理治療師之手,然而在他的觀察個案之中,有很多情況和佛法不謀而合——當中有兩對夫婦,均面臨處理伴侶四肢癱瘓的問題,症狀也完全相同。當中一對為意外而痛苦並出現抑鬱,最後導致兩人關係破裂;另一對卻積極面對,一起學習處理身體障礙的步驟,並且坦誠傾訴和關心彼此的感受;丹尼爾從後者身上得到啟發∶「對他們來說,車禍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事件,他們是誰以及他們有多愛對方的事實並不會改變……這當中差別在於『我』的大小和样子。」我執在人際關係上的影響,在這兩個個案的對比之下表露無遺。他更以動物對比人的心態,在同樣遭遇身體殘障的情況下,二者反應卻南轅北轍∶「動物並沒有『自我』感。受傷對它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因為它們沒有『我執』,受傷和殘疾不過是事實罷了。」

《用心》對於人與人相處的技巧、了解他人的情緒等都提供了很積極的答案,讀者不難從中掌握到安慰別人、與孩子相處的智慧。本書也能給偏好以心理學角度切入佛法的讀者帶來啟迪,是一本生活化的讀物。

推薦閱讀∶


書名∶《用心》
作者∶丹尼爾.戈特里布(Daniel Gottlieb)
出版∶台北,尖端出版,2009

伸延閱讀∶


《用心》官方網站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