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從種子結出豐碩之果──淨因法師談CBS工作十年苦樂(一)

淨因法師細說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的工作
淨因法師細說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的工作

──謹以本文向淨因法師並CBS所有老師、教職員、同學、校友和義工致敬!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大家愛簡稱她「CBS」(Centre of Buddhist Stuides)。CBS位於港大梅堂二樓,那是一幢一級歷史建築物,曾做過學生宿舍,據說作家張愛玲曾住在此。梅堂之得名卻非關梅花,只是出於第十五任港督梅理含的名字,一點都不浪漫。不過,梅堂的英式紅磚建築,加上四周悉心料理的的花圃,和百年老樹如細葉榕、香樟等,環境很清幽,很配合佛學研究的形象,特別是當身穿僧袍的法師們進出其間,形成一道絕好風景。[1]

眾緣和合讓種子破土而出

CBS在2000年9月成立,未進駐梅堂之前,曾在港大明華綜合大樓一個小房裡運作,2004年才紮根於現址。[2]「明華時期」是草創期,不只不浪漫,甚至頗為艱難。那小房子,密不透風的。按領導CBS從創辦以來走了十年的前總監──淨因法師的說法,那種幽閉真是「外面打雷了都不知道的」。

淨因師和「草創成員」──當時唯一的職員Carol,守著一方斗室,努力打拼──用二手的文儀器材,自己動手打掃,連飲用水都得到洗手間「自助」,還要經常加班「開夜車」。資源雖然匱乏,他們憑著理想和信念默默工作;後來再有一位職員加入,又稍多了一些人義務協助。但要運作一個研究中心談何容易呢?淨因師形容那最初的三年就只是為了「求生存」,「要活下來」,務必要把平台搭建好,否則什麼也甭說了。到了2002年,正式開辦第一屆佛學碩士,今年剛好是十周年。

十年人事幾番新,回頭看,淨因師強調,CBS的成立和發展是眾緣成就的, 不是可以一廂情願說如何如何,而是各種條件合起來才成事。例如最基本的,社會若沒有這樣的需要,哪來學生呢?大學管理層最初就不敢抱太大信心──能招得十個學生左右也就好了,先試試看吧。幸好當時總算達標。

大家的願力加上努力,課程設計切合需求、辦得好,學生校友咸稱收穫豐富終生受益引以為榮,形成一個良性巡環,報讀人數年年增加,才有後來動輒百數十人爭逐數十個學額的熱鬧──通常合資格申請人只有三分一至一半機會獲取錄,如今倒是眾多申請人擔心考不上的多。

淨因師回想當年不無感慨地說,香港因為歷史原因,天主教、基督教的發展很成熟,也較為社會人士認識和支持;而十二三年前,香港人對佛教的印象還只是燒香拜神、老人家的習俗之類, 與各種民間信仰混為一談,佛教在不少人心中更屬於低級的、迷信的,很難想像在大學殿堂裡開辦佛學的研究院課程。虧得(現任代理總監)衍空法師當年積極策劃和奔走,(當時的副校長)李焯芬教授和(時社科院院長、今副院長)陳麗雲教授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法師、教職員、義工等一齊參與和推動,成就了這個大因緣。淨因師談到這些人和助緣時,反覆強調很感恩。

事實上,CBS開辦佛學碩士以來,一直吸引著很多才俊報讀,學生之中有外科醫生、牙醫、病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律師、紀律部隊成員、退休高官、商界CEO、企業董事、社工、中學校長和老師……等,這一方面證明各界精英原來對佛學相當渴求,而另一方面,他們完成課程後又可在自己的專業或活動範圍學以致用,令佛教的智慧、正面的能量滲透到社會各階層,這的確幫助了提升社會的整體素質,也大大扭轉了人們對佛教的錯誤觀念。

淨因法師說,當時什麼都不懂,沒想到怕,只知去做。
淨因法師說,當時什麼都不懂,沒想到怕,只知去做。

感恩十方助緣護持

「當時什麼都不懂,沒想到怕,只知去做。」淨因師與Carol提到2002年10月的就職典禮為例子,又好笑,又感恩。那次邀請來的嘉賓陣容挺龐大,主禮嘉賓除了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外,還有例如國學太師饒宗頤教授、人稱賭王的何鴻燊博士、前行政長官夫人董太等,連大學發展部的高層都來了,與會嘉賓達300多人,規模認真不小。

可是CBS工作的來去就只有三個人和一些臨時義工,而且大家都沒經驗,淨因師於是打電話給志蓮淨苑的宏勳法師「求救」。「你知道嗎,人家是看著我們有點弱不禁風啦!」淨因師自嘲。宏勳師當時二話不說,一力承擔──志蓮總共動用了好幾部卡車運來物資,有足夠數百人的食物餐飲,還有桌椅、鮮花等都要送過來,全部免費提供,真是鼎力襄助。

淨因師和Carol說除了感恩宏勳師與志蓮上下外,也要感謝東蓮覺苑和寶蓮寺。東蓮覺苑自2001年起至今一直資助CBS辦佛學課程和佛教活動,而當年CBS其中一個代表性的活動,就是請得一行禪師與梅村僧團第一次來香港弘法(2001),那次的禪修營在大嶼山寶蓮寺進行,參加善信共有60多人;感恩寶蓮寺釋智慧長老和健釗長老的應允幫忙,寺院免費包辦了禪修營全部食宿交通。 又特別要感謝東蓮覺苑總幹事楊秀立居士,因為他全程「跟到底」,還拉了很多義工來,勞心又勞力。

熱誠無私的教職團隊

感恩名單中還有港大中文系(今中文學院)的單周堯教授和廖明活教授。那時「求生手段」之一就是必須找到合適的講師,而廖教授正好在港大教佛學,淨因師便打他主意,要拉他來開課。沒有任何人牽線,淨因師直接向完全不相識的系主任(今院長)單教授敲門,說要借人。「您要人,又沒錢,但是要給您人……要人,又沒錢,但是要給您人……」單教授重複沉吟了幾次,然後說:「那就給吧。」大概那時候淨因師不只心頭有個「勇」字,臉上一定也有個大大的「誠」字,打動了對方。

提及講師,淨因師除了感恩還帶抱歉。CBS的教席陣容一直很強,但原來初期根本沒法給講師和教授合理的薪資,曾為斯里蘭卡巴利語及佛教大學(Buddhist and Pali University, Sri Lanka)創始校長Anuruddha 教授、香港法相唯識學撐門人李潤生教授,還有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馬淑華博士等,也只能以短期講師的方式來長期聘用,甚至有教員的薪酬低於中學老師的。這無法跟上大學薪酬系統的小內幕,標誌著許多人的無私奉獻。雖然現在CBS的資源條件已大有改善,但依然有教員是少收了,講心不講金的。

「初期只一心想著生存,不打妄想,齊心做。」淨因師憶述,「苦嗎?也蠻開心,因為有希望,有理念,有未來,所以不以為苦。只要做得好,自然會得到認同。」十二三年前,淨因法師與上述的許多許多有心人,用正念播下CBS的希望種子,以毅力、恆心、努力、耐性等的營養素來培育它,堅信它一定會長出纍纍的甘美的果實。那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怪不得淨因師的筆名叫「愚子」。

(三之一,待續)


[1] 編按:訪問在2010年進行,輾轉至2012年成文及刊出,而CBS也於2012年搬到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的賽馬會教學樓4樓。

[2] 同上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