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與大意
佛法中常提到的色與空以及三法印的「 諸法無我」,大家都耳熟能詳。但那可否從科學入佛呢?
本文嘗試分別從佛法與科學角度闡釋色與空,並述及微觀世界中的極微。更從世間法中的科學理論進行「析空觀」[1],即從諸法層層分析入手,尋伺諸法基本。從這樣所歸納而得的理解,或許可以作為從世間法瞥見佛法中空觀的一個特別法門。
法我與物自性
眾所周知,佛理中最基本的是「人無我」與「法無我」,否定眾生中有一個所謂「我」的存在;並否定世間一切物質有個真正的自性存在。佛在《楞伽經》中說:「一切法如幻。」[2]所謂如幻者,非但是說世間眾多的事物有種種幻相,而是一切法剎那頃現,速滅如電,故說如幻。這其中有兩重意義。一是物相種種,千差萬別,但其相是幻故,不應著相。二是諸法才生即滅,故談不上有其自性。然而我們總不免著相,亦不能體會諸法才生即滅的道理,因所見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物,並且長時間留在那裏,並沒有改變。木造的枱、鋁造的窗、塑膠造的椅、玻璃造的杯,不都是實在的嗎?不都是各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嗎?不都是以其特性取材而造成的嗎?一般而言,總不會用玻璃造椅,木造杯,塑膠造窗的吧。這種種還說明不了物自性嗎?
在古印度,勝論派學者其實已有相似的理論,主張事物是由幾種基本元素構成,例如實、德、業等[3],然後通過種種和合變化,乃成世間一切諸法。而唯識學家,例如護法等,便針對此種理論進行反駁。玄奘在《成唯識論》中如此說:「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4] 林國良在其所著《成唯識論直解》中亦給出了如下的一個現代化解釋:「按現代科學的觀點,物體在發生化學變化,即形成質變時,參與變化的各原子的外層電子數目有得失,即物體的主體有變化。對此完全可以得出事物沒有真實不變的主體,即諸法無我的結論。」[5]這便引出了現代科學如何看待「物自性」這個議題。
科學看物自性
從科學角度而言,物自性可從三個層面作析空,分別是化學、物理與高能物理。
先從化學層面而言。世上林林總總的事物,都可理解為眾多物質元素在種種不同情況下結合而成的化合物,故而是以元素為基礎的。而各種元素性質都是由其原子外圍電子的數目而決定的。這就是林國良給出上述科學解釋的基礎。但就此而遽下「諸法無我」的結論,顯得有點失之過急。因為元素由原子構成,原子又由核子與電子構成。而原子核也不是最基本的結構,所以我們得從物理的範圍再往深層探討。
在物理層面來看,原子外圍的電子是由原子核中的質子而決定的。原子核中有多少質子,外圍就有多少電子。所以質子才是元素本身自性的基礎。但原子核中除了質子外,還有中子。 質子帶正電,中子却不帶電荷。而質子與中子也並非一成不變。他們通過交換介子[6]而彼此不斷向對方互相轉化,從而緊緊的綁在一起,但總的質子數目維持不變。所以質子時而是質子,時而是中子。從質子與中子互變的角度,可以隱隱的體會到無自性的端倪,也即是說,質子其實並非真質子,中子也並非真中子,否則不可能互變。但質子與中子還不是最基本的結構,所以我們還得從高能物理的範圍再往深處推進一步探究。
所謂高能物理,就是探索物質的最內部結構的物理學。因為粒子不會在自然界中單獨存在,要通過粒子加速器在高能量的條件下碰撞而產生,所以稱為高能物理。現代眾多粒子的發現,都是通過建立於法國、瑞士邊境的一個大型粒子對撞機[7]發生的。對撞機的原理是通過加速兩個相反方向運動的粒子,使之迎頭相撞,湮滅後便猶如仙女散花的[8]產生無數粒子,繼而根據他們的軌跡來判斷並發現新的粒子。如在2013年發現,膾炙人口的希格斯粒子[9],便揭示了粒子質量的來由,也就是解釋一切物體質量的最基本原因。 而上文說到的質子和中子,便是由夸克[10]與介子組成。然而這對撞機雖然給出了相當的成果,但却同時帶出更多的新問題,因為由此而發現的粒子,數量不斷增加,名目繁多,還不知誰是基本。於是這便引入在物理學與哲學上的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有沒有不可再分的粒子, 即基本粒子,或極微呢?
色空與極微
在印度佛教初期的時代,說一切有部與上座部以至於外道中的耆那教和勝論派,都設立了極微的概念。那甚麼是極微呢?《大毘婆沙論》定義極微是最細色,而且列出了一系列特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可斷截、不可分析,即極微已是最基本的,不能再細分,猶如基本粒子。而且極微沒有質礙[11],但極微卻可以積聚成為有質礙的色法。再者《大毘婆沙論》更煞有介事的,系統地定義了極微的一系列度量單位,說七極微成一微塵, 七微塵成一銅塵等等。如此類推,乃至可見的量度單位。
那佛陀又如何看待這些說法呢?在《楞嚴經》〈卷三〉中,佛陀在解釋地大為如來藏性的時候,曾如此說:「汝觀地性,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所以佛陀是清楚知道當時有鄰虛塵(即極微)及「七分說」這個概念的。那佛陀又如何看待這些理論呢?佛陀在《楞嚴經》〈卷三〉中這樣繼續說:「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即是說,如果極微可以析成虛空,那反過來說,虚空便可以合成色相,而色相亦可以生出虛空,並因此反問,如此一來,那可用幾許色相來合成虛空呢?但其實色法的組合,不能變成虛空。虚空的組合,也不能變成色法。所以佛陀是徹底否定這極微及極微系統理論的。
科學看極微
那現今的科學理論怎樣看極微呢?筆者在此引述 Steven Weinberg 的說話。他是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粒子學的權威。在他的 《Third Thoughts》[12]一書中如此說過:
「我們只能說夸克及膠子比核子及介子更基本,⋯⋯但我們不能由此而遽下結論說夸克及膠子在粒子學上的基本性。」[13]
「質子可以由中子及介子合成而得。⋯⋯那是否可以簡單地說說,質子就由這些物質構成呢?實際上,對基本粒子及複合物體來說,並沒有原則性的分野。這可能是集過去五十年眾多的經驗得來的最重要結論。」[14]
「大自然最基本的元素不是粒子而是能量場。這就猶如說電子是電場中的能量泡;光子是電磁場中的能量泡一樣。」[15]
「質子與中子的主要質量其實來自強核力,而非夸克本身。」[16]
從這些引論,我們可以這樣總括,從高能物理多年的實驗中找得到的粒子都可能並非基本粒子。反之,能量場比粒子可能更基本。能量場說白了,就是具有能量的虛空。這就猶如說,色法與虛空,其實中間並無清楚分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粒子可能就是具有能量虛空的一種特殊情況。甚至粒子本身的質量,也是來自場中的能量。粒子本身的質礙性,也是來自電磁場本身的斥力。這就與佛陀否定極微及極微系統學說出奇地一致;而色與空,其實也都應攝入色陰,或者說都是色陰一部分而已。
盡皆戲論——演若多迷頭自走
然則佛陀既否定了極微這個概念,那又如何看待色法與虚空這些現象呢?佛陀在《楞嚴經》卷三中,這樣繼續說:「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裏直指如來藏中藏萬法,而色法與虛空是互攝的,也是分不開的。世間往往以因緣及自然性來解釋,實在只是遍計審度,並無意義。這段文字看起來較難理解,上半截關於色法與虛空的關係,與上文所說的頗一致;但下半截即因緣及自然性只是遍計審度的說法,就顯得有點玄了。
或許我們再在《楞嚴經》卷十末段中,佛陀的一段話再理解其中端詳。佛陀說:「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這裏佛陀重申,諸色法與虛空皆因妄想而起。但眾生不明所以,往往尋伺計度其中原因,謂之自然。但這始終不過是由妄心編織而成的計度而已,並無實義的。不過這裏要指出的是,依筆者的理解,文中所說的所謂妄想,並非指日常說的白日夢,而是泛指一切戲論,意即腦筋作用下的言語概念,即由想生名相、規律,然後通過歸納法則,謂之自然,接近於唯識宗的由依他上所起的遍計。
這其中提到「演若多迷頭自走」的比喻。這個比喻是這樣說的,演若多是印度室羅城人,有一天對鏡自照,在自我感覺良好之餘,突然想到為甚麽自己的頭一直看不見自己的美貌呢?之後越想越不對勁,以為一定是著了魔,迷失了自己的真正的頭,於是狂走,企圖找回自己的頭。但他的頭其實從來沒有失去過,他的狂走其實沒有原因。只要歇下來,也就立即明白:頭從不失,妄走求頭,頭自非頭,歇即菩提。妄自為妄,如何有因;如有所因,即不名妄。
結語
從以上羅列的眾多事相,筆者嘗試梳理出以下的體會:
在世間法而言,我們眾生見到的都是看似實在的實法,而且似乎都有其自性,否則化學物理便沒有他們研究的對象和法則;而我們亦無法從事工程學,藉以應用科學得出的法則,來改善人類的生活。所以世間一切法,都有其世間法則,也有其因果道理。從這個層面而言,佛教是絕對講因果的,否則佛陀不會說十二因緣,亦不會說四諦法,藉以導引眾生,由因緣法走向解脫。佛法對科學的態度是正面的和積極的,因為科學也是在闡釋世間法的因果關係。只是說到世間最終真理的時候,佛法才指出科學也不過是一種戲論而已。
而在出世間法而言,諸法實相是一切法如幻,才生即滅,故而談不上自性。縱使有種種相狀,但其實如幻。世間一切法,皆屬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謂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猶如「演若多迷頭自走」:頭本自在,只是一直不自知,却由妄想中起種種言說概念。以為是這樣,是那樣,但其實一直都只是向外尋伺追求,而不明白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本覺圓淨,非向外求而得。而整個器世間,無論色與空,都因妄想所生起[17]。既是妄想生起,那就並没有甚麼生起的原因。而再在妄想生起的世界中企圖再立因緣,顯然成為眾生妄心計度的結果,這便猶如頭上安頭了。
如此看來,世間與出世間法,好像距離十萬八千里,沒有絲毫關係。但其實不盡然,他們會在邊緣相會。比如在世間法中,因為不斷尋求物質的最終真理,即如本文中所言色空與極微的探究,那就觸及出世間法我的部分。由科學的分析,眾多的物質,由分子、原子、核子、粒子的層層的探究下,原來真的並沒有甚麼自性可言。這就好比元素的性質由電子層的形態決定,而形態又由電子數目決定。電子的數目,又由原子的質子決定。而質子却又由夸克粒子組成。於是層層分析到最後,也就幾乎到了極微的層面。但最後卻發現,竟然沒有所謂基本粒子或極微可言。粒子與能量場,原來其實並沒有分野。而粒子本身,其實可能只是空蕩蕩的能量場;而粒子的質礙性,其實也可能只是電場的作用而已。說到底,色與空真的是你我難分,那這還不是無自性的體現嗎?而我們在宏觀世界中見到的眾多很實在的事物,原來層層分析之下,在底層只不過是空蕩蕩的能量場,那還不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18]的最佳寫照嗎?
至於「演若多迷頭自走」這個比喻的寓意,在世間法來看就會比較難理解了一點,但我們可以作如下的解讀。我們在宏觀世界裏所歸納到的很多所謂自然定律,是否真的自然呢?這裏有商榷的餘地。尤其分析到微觀世界時,比如色與空的不可分性、量子世界裏的不可知性與隨機性等,於是宏觀世界裏見到的是一回事,在微觀世界裏見到的卻又是另一回事。難道這就不是匪夷所思嗎?而宏觀世界裏歸納所得的所謂自然,不就變得並不自然了嗎?再拉開一點說,根據弦理論[19],我們在這世界中所經驗的是這些維度,但可能在極遠方另一世界中展現的,可能又是另一些維度。而不同維度下的所謂自然定律,便會有所不同。於是此地之所謂自然,在宇宙中的他方又顯得不太自然了。這樣看來,我們所理解的所謂自然,可能在日後當我們對宇宙有更多認知的時候,說不定就能領略我們這些看似自然不過的定律並非必然,而且都只不過是此方世界的我們遍計審度的結果而已。
延伸閱讀
[1] 析空觀,即藉分析色法,復以層層分拆,最後得入空觀,又名析法空。但這解空方法並不徹底,因以「色敗為空」故。
[2] 見《楞伽經》〈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佛告大慧:非種種幻相計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實一切法速滅如電,是則如幻。大慧,譬如電光,剎那頃現,現已即滅,非愚夫現。」
[3] 勝論派為六師外道之一, 認為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並以「十句義」立宗,即十種基本元素。其中實是宇宙本質(體),德為宇宙的現象(相),業是萬物的作用(用)。
[4] 見成唯識論卷一 。
[5] 見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頁84。
[6] 介子是粒子的一種,參與強力的作用。強力是四大基本力的一種,把質子和中子牢牢的綁在原子核的中心。
[7] 粒子對撞機是一種對撞型粒子加速器,用作高能物理學研究。由85國 8000多位物理學家共同策劃操作。2008年9月開始運轉,全長 27公里,圓形的軌道,能把質子加速到極接近光速。
[8] 物質與反物質,例如電子與正電子碰撞後發生完全物質能量的轉換,稱為湮滅。兩粒粒子的對撞,通常會產生數十粒新的粒子,猶如仙女散花。這其中引動多少迷思,即原先只有兩個粒子,為何竟可產生數十粒?他們究竟哪裏來?哪裏去?這些都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中論》八不中的「不生、不滅」與「不來、不去」。
[9] 希格斯粒子 Higgs Boson 是標準模型中的一種基本組成粒子。極不穩定,生成後立即衰變。2013年正式被確定,為粒子質量的本源,故又稱「上帝粒子」。
[10] 夸克(quark) ,也是在標準模型中的一種基本組成粒子,可以組成質子、中子及介子等。
[11] 物質因具有質量,又與物體互相障礙,所以稱為質礙,即同一 時間不能與他物佔據同一空間。
[12] Steven Weinberg “ Third Thoughts– The Universe We Still Don’t Kno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3] Steven Weinberg (2018) Third Thoughts, page 81: “We are entitled only to say that the quarks and gluons are more elementary than nucleons and pions. …… We cannot reach any final conclusion about elementarity of the quarks and gluons themselves.”
[14] Steven Weinberg (2018) Third Thoughts, page 77: “What do these particles consist of? A proton could be obtained from a neutron and a pion, …… Could we therefore simply say a proton consists of continuous matt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principle between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compound systems. This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experimental result of the last fifty years.”
[15] Steven Weinberg (2018) Third Thoughts, page 77: “The basic ingredients of nature are not particles but fields. Particles like the electron and photon are bundles of energy of the electron field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 respectively.”
[16] Steven Weinberg (2018) Third Thoughts, page 108: “Most of the masses of the protons and neutrons come from the strong nuclear force, not from the quark masses.”
[17] 這裏跟《辨中邊論》中的以下偈頌有異曲同工之妙:「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
[18] 出自《金剛經》:「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19] 弦理論 ( String Theory ) 是一種由數學模型推算出的宇宙模型。雖然未經驗證,亦難以驗證,却普遍為科學家所關注的最新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宇宙是十一維的,即十維空間加一維時間。而我們這個地球所經驗的是三維空間,其他的七維空間因極度捲曲,所以不被察覺。不同維度所展現的空間可以是大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