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傳佛教的本位探討密教的「即身成佛觀」(下)

(續上篇)

密教「即身成佛」之義──即身成佛的三個種類

密教十分強調「即身成佛」。密教認為以現世父母所生雖為煩惱、垢穢之身,亦可以「即身成佛」,無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

《佛光大辭典》指出因為密教認為構成宇宙之物、心要素之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為法界之體性。佛、眾生以及其所住之環境悉由六大所造,互不障礙而能融和相入,均具足四種曼荼羅之相。密教認為佛有身、語、意三密,如果眾生能以手結印,口誦真言,心住三摩地,即可與大日如來相應。這時,佛與眾生則完全成為一體,故在眾生肉身上,即可證眾生本來具有之佛之法身而成佛,這是密教的「即身成佛」,所指的應該是與「法身」相應。

而日本真言宗對於以上的「即身成佛」論有具體的闡述,當中大可以分為三類:「1. 理具成佛,由理而言,一切眾生均由五大(地水火風空)構成,屬胎藏界;心為識大,屬金剛界,身心與大日如來無別,本來即具足法身。2. 加持成佛,由三密加持,而在自身顯出本來具有之佛。此指修行之過程。3. 顯得成佛,完成修行時,可得圓滿菩提,顯現佛性圓滿,達於最高修行目的。此係指果位。」[1]本文對此三類的「即身成佛」論加以解釋如下。

1) 理具成佛:

顧名思義,這是「理」之具足而成。因為上文已經指出,眾生的身為五大所成,證入胎藏界之理體;心為識大,證入金剛界之智體。當理智圓融,除去地、水、火、風、色、受、想、行、識等污染之後,清淨的自性就會顯現。亦因為眾生本來具有清淨的佛性,與如來的佛性無異,如行者在當下體悟自性本來清淨,並與諸佛無異之時,這就是「理具成佛」,這可以說是行者與清淨的自性、本體相應。

2) 加持成佛﹕

這就是指眾生在修行之時,以手結手印、口誦真言、心作觀想,而與本尊(或如來)之三密相應而得其加持,而行者當下因與本尊相應而與本尊同體、能成辦一切佛事,故可依加持之因緣而成佛。

3) 顯得成佛﹕

當行者修行三密而與本尊(或如來)之三密相應,並具有圓滿的成就時,就會顯現出法性(自性)之千萬功德,是為「顯得成佛」。

密教的「即身成佛」與禪宗的「即心即佛」之比較

1) 密教的「理具成佛」與禪宗的「見性成佛」:

禪宗指出佛經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它們之沒有差別是在於「心」,這個「心」即是心性、自性、佛性、真如、本體等,這種心(心性)是人人都本來具有的,而且,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2],故佛教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又如五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故眾生本有如來清淨的自性,只是在迷之時,這個自性沒有顯露出來,而在悟之時就清清楚楚地體現清淨之自性。如果從密教的角度去看,禪宗的「見性成佛」就是行者與大日如來相應,亦是與清淨的法身相應。但是,只要行者一出定,行者(不論是學禪或是學密的修行人)與清淨的自性便會分離、不互融,而要到行者再入定境,才能再與清淨的本體(自性)相融。故我們可以把禪宗的「見性成佛」、「即心成佛」與密教的「理具成佛」看作同一類。就是行者與佛的法身之相應,甚至可以說是行者(在定境之中或與本尊相應之時)證得佛之法身。

2) 密教的「加持成佛」與禪宗的「念佛入定」:

密教的「加持成佛」(參上文)是行者當下因與本尊相應而與本尊同體、能成辦一切佛事,故可依加持之因緣而成佛。那麼,當行者暫不與本尊相應,他便不能成辦一切佛事,亦有異於本尊。而禪宗的修行人如以念佛、觀佛的方法入定,這時他們亦可以與所念、所觀的如來相應、相融。但是,當出定以後,相應及相融的境界並不復再。所以,密教的「加持成佛」與禪宗的修行境界有相似之處,因為禪宗行者出定便不能再與佛之法身相應,而密教行者不手結手印、口誦真言、心作觀想就不能與如來相應。故兩者同為暫時性的成佛,是有限制的。

3) 密教的「顯得成佛」與顯教的「隔世成佛」

最後,密教的「顯得成佛」(參上文),即是行者的三業與如來之三密相應,在此時才可以算作成佛。 而一般顯教行人認為之「隔世成佛」乃指──「要嚴持戒律、清淨宿世以來的業障,累積六度萬行、圓滿福慧功德資糧,歷經漫長的三大阿僧祇劫」[3]才能證得的圓滿佛果。故此,密教的「顯得成佛」可謂短期的成佛,而顯教的「隔世成佛」則是最圓滿而恆久的成佛。

評論密教的「即身成佛」論﹕

上文討論了密教「即身成佛」的三種論說,但都是單以「成佛」(修行的境界)作為立論點,如果以「身」作為討論的開端,則似乎只有第三種「顯得成佛」才能真真正正稱為「即身成佛 」。

在上篇已經指出,「成佛」是指成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而成為這樣的覺者之同時,其身亦會具足「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特徵。

但是,要成為具足這條件的如來,並不可能成就於現身──非以凡夫之有漏色身所能證成的。如三十二相是佛在未成佛之前,行百善乃得之妙相;又如要有三十二相中的第十九相──「上身如獅子相」,需要「於無量世界中,未曾兩舌,教人善法、行和,遠離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4]那麼,凡夫在人生百年之中,如何可以速證三十二相?更遑論要證得具足法、報、化三身與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如來。故在要證得圓滿佛身,並恆久擁有這些圓滿之佛相為前提之下,密教「即身成就佛果」的言論恐怕就不成立了。

但是,如果單從與清淨之自性,或與本尊之三密相應的角度出發,密教的「即身成佛」論亦算是成立的,因行者在與本尊相應時,的確是具足這些身相;但是,一但停止相應,則會失去這些身相。故此,「即身成佛」說在某程度下雖然仍可成立,但比一般的「隔世成佛」理論而言,則不夠圓滿了。

結語

首先,由上文可見,禪宗的「見性成佛」與密教的「即身成佛」十分相似。其次,如果我們將成佛的定義,設定為一個「成就具足三身、永不退轉,並具萬德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三身如來」的話,那麼,密宗三種「即身成佛」之中只有「顯得成佛」才算成佛,而且,在一生之中是難以修到圓滿的。再者,莫說是以成佛論來比較各宗之教理和修行方法,就算是集中討論有關 「即身成佛」的問題,都必須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才可以進行,因為在不同的定義之下,都會出現不同的討論結果。


[1] 參考《佛光大辭典》「即身成佛」一條

[2] 參考《三時繫念佛事》,《卍續藏》第128冊,頁56上。

[3] 李開濟著﹕《瑜伽、神修、禪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頁229。

[4] 參考《佛光大辭典》「三十二相」一條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