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淨土宗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窺探清初諸宗融合

省庵實賢法師(1685—1734)是清初著名的淨土僧人,初修習天台宗三觀、十乘之法,後轉專修及弘揚淨土,被尊為淨土宗祖師。省庵法師著有一百零八首《勸修淨土詩》組詩,雖云「淨土詩」,當中除弘揚淨土念佛法門外,部分還帶天台、禪、華嚴諸宗思想,從中可窺看清初諸宗互攝的關係。

中國淨土宗

「淨」是清淨,「土」是地方,佛教最終目的是成佛度眾生,淨土不單只國土清淨,眾生也清淨,是修行至佛果的理想地方。除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外,還有彌勒淨土、阿閦佛淨土、藥師淨琉璃世界等淨土。《十住毘婆沙論》[1]中指出,修行有「難行道」、「易行道」兩種。所謂「難行道」是以自己的力量依經教戒定慧如法次第修行,從最基礎的人天道,至解脫道及菩薩道;「易行道」則是以信方便的念佛修行,結合自力與他力,一方面仗佛的本願力,另一方面憑藉自身的願力及修持。

印度佛教雖然無淨土宗,但淨土思想散見大乘諸經如《佛說般舟三昧經》、《阿閦佛國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維摩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阿彌陀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現存早期的漢譯淨宗經典有後漢靈帝光和二年(179)支婁迦讖譯出《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佛說般舟三昧經》、《阿閦佛國經》。

中國淨土宗的濫觴,據說是萌芽於東晉慧遠(334—416)。慧遠是道安高足,佛圖澄法孫,道安曾發願往生彌勒兜率內院。慧遠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在江西廬山開東林寺。太元十五年(390)與十八高賢、緇素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修持念阿彌陀佛聖號,及依《般舟三昧經》修觀想念佛,三十二年影不出山,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現存著作輯錄於《廬山慧遠法師文鈔》。[2]南北朝時期,北魏僧人曇鸞(476—542)到長安,著《往生論註》,提倡乘佛願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聖號,求生淨土。至隋朝,有道綽(562—645)及唐初善導(613—681)兩師徒。道綽主張觀想及持名念佛,善導歸納為宗,主要依據的根本經論有《觀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及世親的《往生論》。善導大師演說及傳授念佛法門三十餘年,著有《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讚》、《觀念法門》、《法事讚》、《般舟讚》等五部九帖。盛唐時期弘揚淨土的有慈愍三藏慧日(680—748),著有《淨土慈悲集》、《淨土文記》等,可惜已佚。淨土修行在中唐以後流行,有懷感、承遠、法照、少康等諸師輩出。華嚴宗也有以念佛作禪觀,華嚴宗第五祖宗密禪師(780—841)著《禪源諸詮集》將修禪、念佛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十六禪觀結合說曰:「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須修十六禪觀,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3]。念佛修行在宋代更加興盛,繼唐末五代禪門法眼宗永明延壽大師(904-975)提倡禪宗與淨土雙修;天台宗神照系,多修念佛法門[4],淨土宗漸與天台宗、華嚴宗及禪宗融合。明末清初有蓮池祩宏(1535-1615)及行策(1628-1682),倡導淨宗。

有關淨土祖師的祖統安立,並不像禪宗祖師般有系統的傳承紀錄。淨土祖師的傳承記載,始於宋朝天台宗石芝宗曉(1151-1214)著《樂邦文類》和志磐(1258-1269)著的《佛祖統紀》,反映念佛、天台二宗,關係密切。到明清二代,關於淨土祖師之記載,有明代的大佑(1334-1407)《淨土指歸集》和清代的悟開(?-1830)《蓮宗九祖傳略》等。故淨土宗的祖師傳承,說法並不統一,有些將省庵尊為淨土宗第九祖[5],有些將蕅益智旭(1599-1655)和行策列為第九祖和第十祖,將省庵列為第十二祖。近代印光大師(1861-1940)著《蓮宗十二祖讚頌》,確立了淨土宗祖師的系譜及尊省庵為淨土宗十一祖。[6]

省庵法師的生平與著作[7]

省庵俗姓時,名實賢,字思齊,號省庵,江蘇常熟縣人,生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父早殁。自幼習儒,七歲皈依,於清涼庵隨容選法師學佛。十五歲出家,二十四歲在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二十五歲,依止渠成法師與紹曇法師學習天台宗教理,聽《法華玄義》、《楞嚴經》、《摩訶止觀》。二十八歲,已能融會貫通三觀十乘之旨和性相二宗之學,獲紹曇法師傳法,成為天台宗「靈峰派」的第四世法嗣。[8]二十九歲,參「念佛是誰」話頭而豁然開悟,自此辯才無礙。[9]後在真寂寺閉關三年,白天閱讀經典,晚上念阿彌陀佛聖號。出關後於各地說法,遵紹曇法師囑託在隆興寺講經律[10],開講《法華經》、《佛遺教經》和《阿彌陀經》,之後十年,遊歷各方。四十三歲,住持杭州梵天講寺,專修淨土,長期結蓮社。四十八歲時,預知時至,告知弟子將於明年往生。之後在寸香齋閉關一年,每日早、晚定課持佛名號十萬聲。雍正十二年(1734)四月二日出關,十二日謂將往生西方淨土:「我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隨即合掌、念佛、坐化,世壽四十九歲,戒臘二十五年。

著作有《省菴法師語錄》、《勸發菩提心文》、《勸修淨土詩》、《西方發願文註》、《東海若解》《續往生傳》、《舍利懺》[11]和《涅槃懺》(已佚)。清末天台宗諦閑法師及其弟子寶靜法師,多次開講弘揚《勸發菩提心文》,諦閑法師另一弟子倓虚法師亦在香港弘揚並作註疏,可見近代天台宗對此文的重視。

《勸修淨土詩》的創作背景

《勸修淨土詩》共有一百零八首詩偈,清初華嚴宗詩僧蒼雪讀徹《南來堂詩集》(見前文)中也有一百零八首的《雜樹林百八首》組詩,是借用《楞伽經》中大慧菩薩以百八句問一切大眾法門,佛陀亦以百八句答之,代表對治百八煩惱或百八法門。

一百零八首詩偈分三年才完成;三十首寫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秋,其餘寫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夏。省庵自述創作這組淨土詩的目的是要導引社會各界人士,不論任何心境,均能無時無刻切記八苦,努力念佛,故將這心願貫徹於一百零八首詩偈中,作為各首詩偈的主題:「分張品類,以勸從行。於是總陳三教,別派眾流。所謂仕隱工商,漁樵耕讀。乃至苦樂閒忙之輩,生老病死之人。莫不皆導以念佛,示其往生。」[12]

《勸修淨土詩》中的天台宗思想

第十四首引用《妙法蓮華經》的「火宅喻」入詩:

「人傳天竺是西方,天竺支那在足傍。莫向泥途分淨穢,休從火宅辨炎涼。

 三千世界非吾土,萬億乾坤是故鄉。去去莫愁途路遠,不勞彈指見空王。」[13]

頷聯用虛詞「」、「休」是加強勸導語調,打破「淨穢」、「炎涼」二元對立的相對概念。「休從火宅辨炎涼」化用經中「火宅喻」入句。「三千世界非吾土」是引用智者大師著作《妙法蓮華經文句》中形容「舍宅喻」的內容:「火宅譬上處所安隱對上三界不安隱也,宅者生死也。」[14]。三千世界猶如三界般不安隱,不能長住久安,生活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下,相信大家感同身受。「萬億乾坤是故鄉」指「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才是最穩當的歸宿。      

末句「空王」是佛的異稱,《圓覺經》曰:「佛為萬法之王,又曰空王。」。這首詩除引用《妙法蓮華經》「法華七喻」外,還引用天台宗「一念三千」的觀心法門,《摩訶止觀》中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念心起,即具三千諸法,即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等十法界,此十法界中的每一法界又攝具其他法界,成為百法界。每一界各具「十如」,而成千如法界。千如法界之中又每一如法界含攝有「三世間」,因此成為三千世間,或名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統稱。下聯「一心」不但三千世間具足,亦一彈指頃刻得生淨土,何懼十萬億佛土路途遙遠?

在這首詩中,省庵法師為何不引用淨土經典及念佛方法,反而是以天台宗所推崇的根本宗經《妙法蓮華經》內容及天台宗思想入詩?從中可反映省庵法師念佛方法,不僅是持名念佛,還揉合了天台宗觀心法門。「不勞彈指見空王」也反映省庵法師的淨土思想,見的不是阿彌陀佛,而是見自己的空性、佛性,念佛法門不是純綷的易行道,還須要靠自己明心見性,當中又包含禪宗思想。這首詩可說是將台禪淨思想,共冶一爐。

《勸修淨土詩》中的華嚴宗思想

《勸修淨土詩》中有三首引用《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下簡稱《華嚴經》)的內容,分別是第五首、第二十六首、及第七十一首《少》。其中第五首:

「土淨能令心自空,無邊妙色現其中。千燈互照身光映,十鏡交輝佛土融。

珠網重重懸寶樹,天童歷歷在華宮。龜齡鶴算渾閑事,直得虛空壽量同。」[15]

這首詩描述《華嚴經》中層層無盡的華藏世界。「十鏡交輝」是借用唐朝華嚴宗法藏(643—712),利用十鏡互照,為武則天闡述《華嚴經》義理的事跡。聖歷二年(699),武則天不明白「十玄緣起」的意思,於是請國師法藏入宮解釋。法藏用十面鏡子表達「十玄門」,將光照在金師子上,十鏡互相折射出重疊的師子,造出層層無礙的效果。法藏將這次說法紀錄,寫成《華嚴金師子章》[16]。詩中「十鏡交輝」、「珠網重重」代表世間萬物互攝,諸法圓融無礙的道理。

《勸修淨土詩》中的禪宗思想

第二十九首內容以南禪宗思想及推崇經典入詩:

「莫執壇經排淨土,祖機佛語並圓融。因言薦理彰吾教,得意忘言顯本宗。

十善齊修焉造罪,群賢共會豈還蒙。他方此土何來去,法界明明在眼中。」[17]

這詩以《六祖壇經》開首,直接指出六祖惠能的南禪宗與淨土宗並無衝突,帶有禪淨雙修的概念。「得意忘言顯本宗」指出禪宗「明心見性」的宗旨[18],着重頓悟、自悟本心佛性、直接觀心的修行方法;突破以任何特定的經教或語言文字的次第修行傳統,打破禪定形式、階段,貫徹禪宗「教外別傳」,及一切無有執着的思想。「祖機」是禪宗祖師常運用的「機鋒」,又或稱「公案」,應機施教,引導學人開悟的手段。教法可以是對答,或以生動活潑的動作,目的是啓發學人自悟、證入獨特「自知不隨他」的本心自性。六祖惠能之後,禪宗一開五葉,發展出五家七宗[19],形成不同宗門的修行精神和風格。省庵法師除了認同「祖師禪」靈活的教學外,還稱讚它為「圓融」的方法。

《勸修淨土詩》中的弘法及文學意義

總結省庵大師這百多首淨土組詩,其創作目的是希望信眾努力念佛。他這苦心貫徹在詩偈中,詩句包含不同主題、內容及佛教義理;不但方便弘教,也反映佛教擴闊了中國文學創作空間。從其詩偈中可窺見省庵法師的念佛法門,不單止持名念佛,也揉合天台宗觀心法門及圓融思想。省庵法師引用其他宗派的經典及思想入詩;如天台、華嚴、禪宗,清初佛教諸宗派融和兼修的趨勢,可見一斑。


延伸閱讀:

三百年來第一詩僧──華嚴宗蒼雪讀徹和尚


[1]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易行品》,卷五,《大正藏》,p41a27。

[2]釋印光:《晉蓮宗初祖廬山慧遠法師文鈔排印流通序》,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0年,第3-5頁。

[3]唐·釋宗密:《禪源諸詮集》序,《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八十冊,第1頁。

[4]蔣維喬:《中國佛教史》,《中華大藏經》,臺北:常春樹書坊,1986年,第303-304頁。

[5]清·陳悟候:《省庵法師遺書序》,載《省菴法師語錄》,卷上,《續藏經》,香港:香港影印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版,第一零九冊,第295頁;清·釋實賢:《勸修淨土詩序》,《省菴法師語錄》,卷下,《續藏經》,第312頁;高永霄:《中國淨土宗簡史》,載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淨土宗史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版,第46頁。

[6]高永霄:《中國淨土宗簡史》,第46頁。

[7]清·釋律然:《省庵法師傳》,《省菴法師語錄》,卷下,第321頁。省菴的生平另載於清·彭希涑著的《淨土聖賢錄·實賢》;及《新續高僧傳四集·清鄮山阿育王寺沙門釋實賢傳》。

[8]清·釋律然:《省菴法師傳》,《省菴法師語錄》,卷下,第321頁。

[9]「甲午,叩靈鷲和尚于崇福,參『念佛是誰』話,操持嚴密,四月,恍然契悟,曰:『我夢覺矣。』自是應機無礙,才辯縱橫。鷲欲付以衣拂,弗受,辭去。」

[10]清·釋律然:《省菴法師傳》,《省菴法師語錄》,卷下,第321頁。

[11]已佚,只有《舍利懺敘》收錄於《省菴法師語錄》,卷上,《續藏經》,香港:影印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第一零九冊,第303頁。

[12]清·釋實賢:《勸修淨土詩序》,《省菴法師語錄》,卷下,第312頁。

[13]清·釋實賢:《勸修淨土詩》第十四,《省菴法師語錄》,卷下,第313頁。

[14]隋·智顗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文句》,卷五上,《中華大藏經》,第九十四冊,第89頁。

[15]清·釋實賢:《勸修淨土詩》第五首,《省菴法師語錄》,卷下,第312頁。

[16]唐·法藏述,宋·淨源注:《華嚴金師子章》,載《華嚴金師子章雲間類解》,《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九十七冊,第299頁。

[17]清·釋實賢:《勸修淨土詩》第二十九首,《省菴法師語錄》,卷下,第314頁。

[18]宋·普濟,宋·大川濟纂:《五燈會元》,卷一,《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七十五冊,第310頁。

[19]五家指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加上有臨濟宗分出的黄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爲七宗。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