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觀音到做觀音:繼程法師談《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 圖:麥農)
(觀世音菩薩 圖:麥農)

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深入民心,俗話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的信仰者中,有些是念觀音、求觀音的;有些是學觀音、做觀音的。佛法稱為前者的發心為「增上生心」;後者為「菩提心」。這兩種發心雖有次第上的差別,但從修持佛法的立場來說,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說是相依相攝的。繼程法師於法鼓山香港道場早前所舉辦的「聞聲・觀音《普門品》」講座中表示[1],我們信仰觀音菩薩,不應停留在念觀音、求觀音的層面,應該要往上提昇,達到學觀音、做觀音的層次。本文節錄了法師當日講座的部分內容,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知道修持觀音法門的一些基本觀念。

觀音菩薩的性別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觀音菩薩像,大都是女相,於是有些人便以為觀音菩薩就是女的。其實「在《普門品》中,觀音菩薩有三十三種不同的化身,有男有女」,也有既非男亦非女。這些化身是觀音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的,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繼程法師表示,印度的觀音菩薩屬丈夫相。他說:「觀世音菩薩在印度是有鬍鬚的,手裏拿著一個淨瓶。」不過佛教傳入中國,直至唐朝以後,觀音菩薩像便有所改變,性別轉成了女相。這種的轉變,固然是由於菩薩經常示現婦女身度化眾生的原故。那麼我們可以追問,為何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常示現婦女相呢?

推究觀音菩薩在中國常現婦女身的原因,大抵與中國文化有關。繼程法師指出:「觀音菩薩所代表的,是一種慈悲精神,這種精神在佛法中是相當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容易感受到的慈悲,應該是來自母親的慈愛。所以只要一談到『慈悲』,我們便馬上聯想到母親。因此,在中國的社會裏,我們用『慈母』來形容母親。」換句話說,觀音菩薩應現婦女身,是藉由女性的母愛來表示菩薩的慈悲;這種慈悲的表達方式與中國文化吻合。

六根圓通,尋聲救苦

觀世音菩薩既是代表著慈悲精神,那麼這種慈悲精神在《普門品》裏是如何呈現的?「觀音菩薩是用的耳根來表達慈悲的。所以,當觀音菩薩聽聞到世間一切苦惱求救的聲音,便一定會給予慈悲的救濟。」

觀音菩薩可以尋聲救苦,但是有些情況我們未必能發出求救的聲音,在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觀音菩薩能知道我們的苦惱嗎?「知道的。」繼程法師回答,法師解釋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但如果我們講得更廣一點的,應該說成是『六根圓通』。」所謂「六根圓通」是指,菩薩的眼睛既能夠「看」東西,又可以「聽」音聲;而他的耳朵不但能「聽」聲音,而且可以「看」東西。

為了證成這種「六根互用」的可能性,繼程法師援引了禪法的觀點加以分析:「我們的六根、六識的作用,其實就是心的整體作用,只要達到統一境的時候,便能六根圓通,它們的作用即能通達。這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層次。」所以,即使苦惱的眾生無法發出求救的聲音,觀音菩薩一樣知道他們的苦惱,菩薩還是會隨類現身給予慈悲救濟。

(圖:Pixabay)
(圖:Pixabay)

求觀音得感應的關鍵

觀音菩薩的信仰、法門,之所以深受中國佛教徒的普遍奉行,主要是法門的修持方法簡易、方便,並且有不可思議的靈驗。

《普門品》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透過這經文,我們得知: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便能獲得感應。繼程法師再從求解脫的根本指出:我們遭受苦惱,想要離苦,則必須「把這個需要顯現出來」。

法師從日常生活中找出例子:「如果一個人還能夠講話,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們還可能想辦法幫他。但如果那個人完全憂鬱到不跟我們說話,我們就知道麻煩了!」又譬如,「醫生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病人一旦放棄求生意願,醫生給他們的療癒便不能起作用。」又或者,「當病人本身都不覺得自己有病的時候,再好的醫生也無法幫助他們治療病情。」

如果我們將醫生治療病人類比成菩薩救度眾生的話,那麼我們便會發現,「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誠心地表達想要離苦的需要,觀世音菩薩才會尋聲救苦」,讓我們不再受痛苦的纏縛。

(繼程法師 圖:www.facebook.com/ChiChernFaShi/)
(繼程法師 圖:www.facebook.com/ChiChernFaShi/)

學習做觀音

在遭受苦惱時,我們會「求觀音、念觀音,祈求菩薩保佑」,希望自己離苦得樂。繼程法師鼓勵說,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進一步去學觀音、做觀音。

學觀音,「對我們來說太難了!」甚至是不可企及的。法師認為這種想法,主要是信願心不足的緣故。「如果我們信願心不足或者過於理性的話,就會覺得行菩薩道是不可能,甚至懷疑本生故事只是一種神話故事。」雖然「有些人可能會相信它是真的,但是他們都只停留在『相信的層面』,不會想進一步去實踐菩薩的慈悲精神。」事實上,「慈悲心是我們本來的心,每個人都有的惻隱之心;它其實是從我們感性的部分,昇華到最高的層次而已。」

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會奮不顧身,去拯救掉進水裏的小孩;把小孩救上岸了,他也走了。他們的行為就像觀音菩薩一樣,也像佛陀的本生故事那樣。」當然,這裏有個差異是:「救小孩的人在救人之前,不一定有考慮過自己的生命安危;他們還是希望自己在救人之後,能夠存活下來的。」可是「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即使知道自己在救人的過程會犧牲掉,他們也還是會去救度他人。」當然,「這不是說他們(救小孩的人)的精神層次不夠,而是說大家(救小孩的人和菩薩)修行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我們能明白慈悲的精神,就能夠「把自己轉化為『聞聲救苦』的菩薩;在日常生活裏,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一定會是對眾生有益的『善法』。」

最後,繼程法師打趣地說:佛經是佛陀宣說的,我們在「佛前誦經」,不是要念給佛聽的。所以在念《普門品》的時候,應該專注於學習菩薩的慈悲精神。「念經,如果只是為了念給佛聽,那等於是『班門弄斧』」——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延伸閱讀

繼程法師教我們如何放下禪的包袱——傳承聖嚴法師,超越宗派樊籬

藉墨之顏色,呈禪之默照:繼程法師論禪畫創作

一部《心經》蘊藏四種度化眾生的方法:記繼程法師談怎樣如理思惟這大乘經典


[1] 講座開始時,繼程法師先講述電影《變臉》,以強調「觀音信仰」的普及。為便行文,本文將不會記錄該電影的內容。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