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從外在形式了解佛教──略說寺院生活儀軌(上)

所謂寺院生活的儀軌,就是我們去到寺院裏生活的時候,在思想、語言、行爲等方面要遵守的一些規矩。大家有機會到寺院裏來體驗幾天生活,不管是從信仰的角度,還是從文化的角度,瞭解一下寺院從外在形式到內在方面的要求,瞭解、學習和體驗一下佛法,對增長你們的見聞和學養,以及對你們未來的人生之路,都是很有用的。

大概來說,佛教在社會上的存在和發展,通常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信仰。這個信仰來自於釋迦牟尼佛,來自於他的覺悟、他生命的覺醒和體驗。爲了幫助我們也能像他一樣覺悟,他告訴我們他覺悟的體驗,並告訴我們一些能夠幫助覺悟的方法,這是信仰層面的。不過,佛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傳播,還要借助於很多手段和形式,當然語言文字本身也是一個手段。更展開來說,你們在寺院看到的建築、佛像、壁畫,聽到的晨鐘暮鼓,還有我們今天要學的佛教的禮儀,等等,其實這些都是表現和傳播佛法內涵的工具和手段。這個層面通常我們稱之爲文化──佛教文化,其中有很多內容已經進入到社會生活中,成爲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構成部分。第三個層面是社會層面,佛教在傳播中要用各種各樣的工具──語言、文字、塑像,包括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禮儀,同時佛教也有實體,像寺院、佛教協會或者是佛教的社團等這些社會實體,它們也有一定的形態、組織和規章制度,還有它們要跟社會接軌,要遵守國家的法律和尊重社會上本有的良好風俗。

我們要瞭解佛教,除了要瞭解信仰的內涵,同時也要瞭解佛教文化,這個層面也很重要。佛教有一個詞叫「像教」。像,就是外在的現象,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人生的境界、覺悟的境界,要通過外在的形式、外在的現象傳達出來,同時也通過這些外在的形式和現象來影響和熏陶我們的心。我們常說佛教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淨化心靈的,而淨化心靈的工作不是憑空開展的,還得通過很多手段來達成──通過這些外在的形式、外在的相來達到內心的淨化,所以這其實是一門教育的藝術,是熏陶人的心靈的技巧。

現代社會有的人有誤解,覺得佛教的形式太多,可能有一些知識分子出身的人覺得這些外在的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在內心嘛,所以有的人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些說法和想法是有些極端的,有些偏。為甚麽呢?因為你離開這些外在的形式,你說你的心中有佛祖嗎?好像說不上,而且也不好保證,誰能證明呢?又怎麽證明呢?所以如果我們心中要想有呢,首先要從外面開始,從外面這個形式開始,這樣慢慢地心裏才會有。比如我們在寺院裏過堂(吃飯),需要有師父先把飯做出來,盛到我們的碗裏,給我們行堂(服務),如果說不需要這些外在的東西,他就拿一個空盆,在我們面前走一下,我們看一下就飽了,可能嗎?那不可能。所以說需要這些外在的形式  因爲形式跟內容是不可分的。因此,寺院的這些禮儀在佛教中是很重要的,大家能有機會到寺院裏來瞭解和學習一下這方面的內容,也是很難得的。

(待續)

編按:據2007年7月19日於柏林禪寺觀音殿前對第十五屆生活禪夏令營營員的開示錄音整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