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個方面比較釋迦的「要門」和彌陀的「弘願」

(圖:amitabha-gallery.org)

從機、法、力、果四個方面比較「要門」和「弘願」二門

        承接前文,善導大師「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要門」和「弘願」二門,看來並非等量齊觀,而是有廢立之意、取捨之心。大師云:雖說「種種法門皆解脫」,但是「無過念佛往西方」。雖然「一切善業迴生利」,但是「不如專念彌陀號」。

       大師又在《觀經四帖疏》〈流通分〉時總結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前後呼應,更說明:釋迦世尊望彌陀世尊的本願,兩位世尊意願眾生,捨定散諸行往生之「要門」,而取念佛一行往生之「弘願」。

最近,台北念佛會的淨度法師發表一篇文章,從機、法、力、果四個方面比較「要門」和「弘願」二門,如下:

        1. 機不同──在攝機方面,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指定散二善有「四不受化」,云:「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林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但是彌陀弘願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云:「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念佛一行,攝萬機。

        2. 法不同──要門的往生方法是定善的十三觀和散善的淨業三福;弘願的往生方法是持名念佛。名即法,是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名」。兩者差異很大。一方面是難易不同,要門難而弘願易,另方面勝劣不同,要門劣而弘願勝。彌陀念佛法門,非定非散、超越定散,是至高無上之妙法,佛本願力故,令眾生在稱名之中,自然完成佛功德與眾生功德的轉換,聲聲稱名都具足彌陀無上功德,故遠勝要門;弘願念佛的表現形式,雖有種種不同,但法體同是彌陀至善德號,信心同是全仗佛力、齊同往生,一切平等。

        3. 力不同──要門既需自己的定善力、散善力,也需乘托彌陀佛力,故半靠凡力,半靠佛力,如祖師說「迴斯二行,求願往生」;弘願門但以信願持名,全仗彌陀佛力,得生淨土,不論凡夫的定善力與散善力,只論彌陀名號的功德力,故全仗佛力,如祖師說「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

        4. 果不同──修行要門,百中難得一二,成功率極低;弘願念佛,全仗佛力,萬修萬人去,成功率極高。  

若「弘願」僅是「要門」之註腳,則與經論相違

        又有人認為:要門和弘願是一回事,即兩者是相同,只是闡述的角度不同,如彼所說:「淨土之要門,具攝定散二門十六觀,此定散二門總攝淨土法門之義理與行持。」也就是說,不論信願持名,還是定善十三觀,以及淨業三福,全部都打包在淨土之要門的定、散二門中。要門之外,別無弘願,念佛法門混同在要門中,所以只有一個要門,毋須特別另立一個念佛門,故他們說:「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二尊,從來說的即是一門一教,並無二尊二門的意思。」

        推想他們的意思,既然要門總攝淨土一切行,那麼,弘願的意思,無非就是闡述要門之所以得生淨土,乃是仗託佛力之故,除此別無他意。故他認為,要門及弘願是一回事,弘願僅是要門之註腳而已。

        公允的說,此種說法非全無道理,但僅解《觀經》表面之膚義,恐未會佛陀之深義,與淨土三經的宗旨不符:

        一者不符彌陀本願之救旨;

        二者不符釋尊觀經之教旨;

        三者不符阿彌陀經之佛意。又與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的意旨不符,一者不符觀經疏,二者不符正雜之判,三者不符四部五卷。

        再者,以他、自身的說法,也是矛盾而不能自圓其說的,一方面他提倡「老實念佛,求生極樂」,看似提倡專修念佛,另一方面又反對善導大師將念佛往生獨立一門而為弘願,總試圖將念佛與其他善行相混雜。試問,如果不許念佛往生從其他種種善法中脫穎而出,特顯勝妙,獨立為弘願門的話,那麼人們怎麼可能會老實念佛呢?

        若不是從內心深處所發出的真實的仰仗佛力、通身靠倒這句彌陀名號,念佛求生淨土,而是夾雜著凡夫定散的自力妄執,不肯全靠佛力,外似「老實念佛」,實則疑根未斷,才反對善導大師獨立念佛往生之弘願門。

        故希望念佛人能內外一如,理論與實踐相一致也。真誠自省過失,肯定善導大師要弘二門的分判,歸入弘願念佛門,徹底斷除自力我執之疑情,通身靠倒彌陀弘願名號,從內心深處真正的做到「老實念佛,求生極樂」。若這邊說要「老實念佛」,那邊說「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實是互有相違,難以和會,似有自圓其說之嫌。

        以上是分享淨度法師的分析和見解,也總結了釋迦的淨土「要門」和彌陀的淨土「弘願」之討論。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