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世,最是令人傷痛。藝術是治療傷口的良藥:看著台上一班老友記,將上一代人的故事演得栩栩如生,猶如看到父母再生,在舞台上發熱發亮,點滴溫暖在心頭,就是莫大的安慰。《留住埗城香之芳菲絮絮》是一套關於深水埗的口述歷史劇,邀請一眾老丶中丶青聚首一堂,見證上一代的親身經歷,細味昔日香港的風土面貌,亦帶給現代人許多重要啟示。
那年是2009,中英劇團、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鄰舍輔導會及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合辦了「深水埗口述歷史劇計劃」。《留住埗城香》由鄰舍輔導會康齡劇社成員演出,成員都是退休人士,劇本由每位演員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及後,劇作的續集分別於2012丶2013和2014年公演。今年的《芳菲絮絮》是最新的續集,在3月4至5日,於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公演。從石硤尾木屋大火,到個人的打工經驗﹔從雙十暴動,到各人的相親經歷,深水埗的集體回憶就這樣以劇場形式呈示了出來。
用心演出,助人終助己
人到老年,正是享受人生的好日子,一眾老友記參加康齡劇社,或為打發時間,或為興趣,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往日不苟言笑,嚴肅拘謹的雪梅,是《芳菲絮絮》的演員之一。她自從加入了劇社後,性情和思想竟然有了驚人的改變。參與演出使她變得熱情自信,性情通達不拘。在分享練戲過程的苦與樂時,總是帶著微笑,雙手隨著說話的節奏舞動,自然大方。加入劇社所得到的,遠遠超出她的預料。雪梅的子女也因母親的轉變感到驚訝:「媽媽從前不笑的,態度總是冷冰冰的,現在竟然會笑了﹗」兩代之間的情誼亦因此加深。雪梅以前專注工作,很少與子女談及自己的往事,歷史劇上演後,雪梅的兒女對母親的認識加深不少。
另一位演員啟智也有不少得著:「我認識了許多新朋友,社交圈子擴闊了,也得到鍛鍊思維和記憶力的良機。從前我只顧工作和照顧家人,哪裏會有時間演話劇呢?很慶幸退休之後有這樣的機會。我曾經想過離開劇社,好好休息,但一失去寄託就感到非常無聊,無所事事的感覺實在很難受,所以我決定繼續留在劇社。」
對不少人來說,見證台上一眾演員的親身經歷,就像是看著自己父母長大一樣。鄰舍輔導會深水埗服務中心的社工蔡永慧(蔡姑娘)說:「有些觀眾父母過世,心中傷口仍未治癒。這部歷史劇加深他們對父母的認識,有安慰和治療傷痛的作用。這部劇作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幫助到別人。」
一眾老友記本來期望不算高,只求盡力使觀眾感受上一代的生活和香港的舊日風貌;但無心插柳,每次演出都深深打動觀眾。有觀眾因為體會到上一代的苦處丶艱辛而落淚,也有人回憶起逝去的親人。看著台上一眾演員的快樂與憂愁,似是坐上時光機,看著親人長大,引起不少共鳴。亦有不少人在劇終後,在留言冊留下鼓勵字句丶分享個人感想。
感染觀眾,啟迪下一代
不過是個人回憶罷了──誰又會想到,單純地講出自己的故事,也能夠獲得全場的掌聲呢?
舞台上,有演員說:「現在深水埗的樓宇快要拆卸了。看著這塊土地,這個自己成長的地方,真的有說不出的感覺。」雖然回憶的堡壘終需拆下,但上一代的堅毅精神,卻能薪火相傳。在舞台上,演員的對白直接把感受傳遞給觀眾,特別感動人心,而觀眾的掌聲亦深深鼓勵演員,使演員更加賣力演出,成功打動觀眾。
啟智說:「我們演出第一丶二期的時候,有的觀眾感動落淚。我們初時真的不敢相信:『不過是一部口述歷史劇而已,不是這麼厲害吧?』演出完畢後,不少觀眾邀請我們拍合照,還說:『我們真的看到流淚了,原來那時的生活是這樣艱苦的。』這才知道演出的感染力之大,超出我們的想像。」
對於這群老友記來說,從幼年演到老年,實在不容易。幸得一眾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的毅力丶恆心和和熱誠,是次歷史劇最終得到大家的認同,一眾老友記亦收穫不菲,各人有各自的得著:「多得蔡姑娘和黃Sir (黃振輝導演)悉心教導我們演繹每一個角色。有時對白難記,他們就替我們刪減一兩個字,使得劇本方便記憶之餘,也能保留原句的意思。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同,實在非常高興。」
上一代人物資短缺,小時候沒有讀書機會,年紀輕輕就要踏入社會工作。當中還有無數的考驗:雙十暴動的動盪丶木屋大火和無家可歸的慘況,他們一一經歷過。那個年代悲歡離合的無常,世事變遷的紛擾,濃縮成短短一小時的話劇,鼓勵下一代珍惜現有的資源。他們面對困難的堅毅丶樂觀自信的態度,處處啟發著我們這一代人。
雪梅說:「從前的人雖然物質匱乏,生活卻簡單得多,很多想法也沒有現代人那樣複雜。」現代人正面臨生命失根,價值闕如的痛苦。臨近劇末,一位演員的對白令我印象深刻:「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快樂是非常簡單的。只要每天看到星星丶月亮丶太陽,就能夠很滿足丶珍惜的過每一天了﹗」生命的本質本是單純而樸素的,真正的幸福本來就與金錢無關:與星星月亮談天,在樹下散步,欣賞夕陽的餘暉,與親愛的人閒聊⋯⋯但漸漸地,我們忘卻如何欣賞生活瑣事的美好,迷失於複雜的城市網絡裏,失去與自己本根的聯繫。
時代流轉,花開花落,卻有一種聲音,一段回憶,停駐在歷史的一頁,四季不凋,芳菲絮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