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論觀涅槃品分析此派的涅槃思想 (下)

(續上文)

乙、論主以「顯」方式駁斥實有論者的涅槃

論主破斥包括誤解佛法的小乘的實有論者執著一邊的妄見,但他沒有支持另一邊;不空不能成立涅槃,在畢竟性空中,才能成立涅槃。從來學空的學者,常發生一種錯誤,以為空即一切空無所有,知道了空無所有,便以為一切都是假有的,一切都要得,就要甚麼都圓融貫攝了。一切法空,是破真實的自性,是不壞世俗假名的。《中論》雖以「破」為主,但在《觀涅槃品》也難得用到「顯」的方式,闡明涅槃的意義。

1) 以二無四不明涅槃

第三頌以「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指出涅槃也是無自性。「二無」是無得、無至;「四不」是不斷、不常、不生、不滅。涅槃,是行者悟證空寂,也是無自性,而「二無四不」只是闡述它超越一切概念分別,又沒有來去,又沒有時間相,名它為「涅槃」,只是假說而已。

2) 第九至十頌以「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無」,根據印順法師的解釋,論主在此申述佛經的正義:有情於世間,「受諸因緣」的生死事,而「輪轉」在「生死」的苦海「中」。佛說涅槃,不是斷滅實有的生死,也不是另得真常樂淨的涅槃。只是「不」執「受」取著「諸因緣」法,還復諸法的本性空寂,才「名為涅槃」。煩惱就是取著,不取著即離煩惱,正覺一切無所得,佛稱之為涅槃。[1]

3) 第十九至廿頌以「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約世間與涅槃說。這兩頌與《觀如來品》中的「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的意義一樣。論主破四句非涅槃,因為外人錯以為涅槃與生死隔離的,所以主張別有,或者主張無,不知生死和涅槃,只是相對的假說,目的在令人無取無著;離顛倒不取著,就能親切地體現寂靜的涅槃了。因為緣起性空無礙,空性寂靜的「涅槃」,「與」動亂生滅的「世間」,互相是「無有少分」差「別」的。就諸法畢竟空性說:在空有相待觀中,世間即涅槃,緣起與性空相成而不相奪。二者都如幻如化而同樣的性空寂滅,所以說:「涅槃」的「實際」,「與世間」的實「際」,二者在幻相邊,雖似有生滅、寂滅等別,而推求到實際,「如是二」種實「際」,確係「無毫釐差別」的。

4) 第廿四頌以「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

龍樹指出如有毫釐許不空的自體,在理論的說明上,必定要發生常、斷、一、異、有、無的種種執著;所以一切法不空,不但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說一切法必須在空中纔能建立起來,纔能立論正確,不執一邊,不受外人的評破,處處暢達無滯。這是本論立義特色。

丙、中論派的涅槃思想的特色

相對於小乘認為涅槃是從世間的煩惱得到解脫後那恆常和安樂的境界,中論派認為涅槃是沒有毫釐許不空的自體,所以不可說。體證涅槃,只是滅絕戲論,還世間本來面目,即涅槃並非客體秩序的變化,它純粹是主體的變化。

中觀像其他大乘派系般強調語言只是假言,不能表達實相,《觀法品》中有頌顯明:「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如依四諦的方法,發展和培養智慧 (般若) 才有可能體證涅槃;言語、概念都是有分別心,令人易墮入二邊,唯有超越分別,才可證入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

在大乘眼中,涅槃並非修行的終點。大乘和小乘最大的分別,在於悲心的不同。後者的理想是成為自我解脫生死和煩惱的阿羅漢,前者最高的理想是成佛,亦即超越的智慧和慈悲。大乘為了所有眾生,在無限多世的生命歷程中,每一世都行六度,「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但求自利利他,並認為要能領悟「法無我性」,才真正達至涅槃。

結論

從中論《觀涅槃品》中去分析此派的涅槃思想,發覺對於事物,不論有形或無形,人往往賦予自性而不自知,主要是因為人靠語言概念這種有缺陷、總會落在二邊的思想工具:「言語道斷」不是人的習慣,人總靠語言概念去認識世界,描述和憶記事物。要「體證實相」如盲人摸象,難知難明。龍樹遵循佛說,不重建立學院派的哲學系統,論點都是計對當時眾生的妄執,加以指導。目的並非出於傲慢要建立自己的派系,而是出於慈悲,要眾生重新明白佛陀的本懷,再通過修行去體證真實,得到真正的解脫,並能好好宣揚大乘「世間即涅槃」的菩薩精神,真的功德無量。


延伸閱讀

三轉法輪、二諦與他空中觀

參考書籍、文章、錄音

1) 書籍

– 趙國森:《中論選》講義 (香港:香港大學, 2011年)
–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2007年)
–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9年,修訂版)
– 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3年,新版二刷)
– 印順導師:《中觀論選頌講記》(香港:妙華佛學會, 2007年)
– 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3年,修訂版)
– 黃家樹:《中觀要義淺說》(加拿大:加拿大安省佛教法相學會,2002,初版)
– 李潤生:《法相學會集刊第五期》《佛家空義辨解》(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2003年)
– 李潤生:《中論導讀》(臺北市:全佛文化出版,1999年,初版)

2) 文章

– 單正齊:〈論龍樹中觀學的涅槃學說〉 The Concept of Nirvāna in Mādhyamika
– 瓜生津 隆真:〈中觀派的形成〉


[1] 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495頁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