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弘揚佛法智慧,傳承中華藝粹。東蓮覺苑再獻新猷,以粵劇《南粵禪僧》搬演六祖大師故事——苑長僧徹法師訪問

苑長僧徹法師近日接受訪問,為我們介紹是次演出的緣起,同時談到佛法學習與中華文化的種種關係。(圖:佛門網)

位於跑馬地東蓮覺苑創建於1935年,是香港佛教史上的一個重要道場。本年欣逢東蓮覺苑建苑八十八周年之慶,苑方計劃以粤劇形式搬演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佛典故事。計劃得粤劇名伶羅家英先生鼎力支持,指導撰寫劇本《南粵禪僧》,並領銜演出,免費供教界及公眾人士觀賞。除此之外,苑方又舉辦教育工作坊,為弘揚佛法智慧及傳承粤劇藝粹播送種子。苑長僧徹法師近日接受訪問,為我們介紹是次演出的緣起,同時談到佛法學習與中華文化的種種關係。六祖大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又是如何與東蓮覺苑的弘法理念相吻合?


《南粵禪僧》海報(圖:東蓮覺苑)

漢傳佛教的傳播與中國文化的發展關係密切。佛教傳入中國後,豐富了文學與藝術的形式和表達手法,甚至影響了傳統的詞、曲、戲、章回小說,推進了文學在中國的生活化。事實上,最初大家曾提議以鳩摩羅什為主角,畢竟羅什的一生極富戲劇性。但後來僧徹法師轉念一想,六祖慧能的事蹟及《六祖壇經》不是更深入民心嗎?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偈語,耳熟能詳,就算非佛教徒,大抵也能背誦出來。法師考慮到的是,佛教要接引大眾,需要有一顆平等心,告訴眾生佛法不是在文字裏,而是在心性中。當我們培養心性,知識便會透過佛法提升。「以六祖慧能為例,他最初示現一個目不識丁、平民百姓的身相。六祖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們日常的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佛法。」和苑內同事商量後,大家議定以六祖大師為主角,重新演繹一次大師的生平和言行。

主題有了,那應該採用何種形式?舞台劇?話劇?苑方最後選擇了粵劇,弘揚佛法智慧之餘,亦能傳承中華藝粹。僧徹法師說,希望讓大眾有機會藉此認識中華文化。有了這個基礎,再配合佛法的學習,便會收相得益彰之效。

籌備這樣一場大型演出,殊不簡單,然而法師形容,過程尚算輕鬆,遇到的難處也不太多。原來主要多得名伶羅家英先生帶領。「他是一位人間菩薩,在籌備過程中給予我們專業意見。感恩大家有學習的機會。」法師又盛讚他願與大眾結緣的心量很廣,藝術造詣也高。雙方在此事上甚為投契,可以說是一拍即合。「羅家英先生給予我們不少鼓勵,例如文案上的準備及各種演出安排,加上此劇由他主演,總結兩個字:放心。」加上苑內文教及行政同事齊心協力,認真學習關於六祖大師的事情,相信這次演出定必順利。


為讓觀眾能領悟劇中真諦及了解本劇背景,東蓮覺苑拍攝了一連五集「禪宗知多啲」節目,簡單分享禪宗祖師的故事,讓大家走近禪宗。(圖:東蓮覺苑)
為惠及學子,苑方為屬校中小學生安排「南粤禪僧」教育工作坊。(圖:佛門網)

僧徹法師又介紹,為讓觀眾能領悟劇中真諦及了解本劇背景,拍攝了一連五集「禪宗知多啲」節目,簡單分享禪宗祖師的故事,讓大家走近禪宗。「『禪』這個概念已深入民心,大家也不覺得陌生,而且各種以禪為背景的弘法活動越來越活潑輕鬆。我三十多年前剛學佛,哪有甚麼茶禪、跳舞禪?有些較傳統的法師認為這太新穎了。我看此言差矣 ,我們應該要思考如何讓禪進入生活中。」另一方面,為惠及學子,苑方又為屬校中小學生安排「南粤禪僧」教育工作坊,工作坊由「查篤撐兒童粤劇協會」及「伍人粤Band」承辦,希望適切學生的需要,提供跨學科的課堂以外的學習體驗,並輔以延伸學習的小冊子,藉以引發學生對佛典人物故事及戲曲藝術的興趣,為弘揚佛法及傳承粤劇文化播下種子。

法師表示,教育工作坊受惠的不止學生和老師,還有家長。(圖:佛門網)
智仁法師在其中一場工作坊中簡介禪宗與六祖的故事(圖:佛門網)
學生親身體驗粵劇妝扮與服飾(圖:佛門網)

法師表示,教育工作坊受惠的不止學生和老師,還有家長。「我們鼓勵學生將過程中得到的知識和感受,帶回家裏與家人分享、交流,而不只是單方面知道了便算,只為了求分數。」工作坊除了扼要簡介禪宗與六祖的故事外,最重要是關於粵劇的部分--粵劇基本功「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助、身、步、法),還有妝扮與服飾、閱讀工尺譜等,這些都構成了學生在工作坊期間掌握的粵劇基礎知識。

東蓮覺苑向來已有表演佛化話劇的傳統(圖:佛門網)

東蓮覺苑向來已有表演佛化話劇的傳統,最早期甚至可追溯至1936年由通一法師編劇的《新路》。其後不同劇目陸續在苑內或寶覺學校的禮堂上演。學生落力演出,活靈活現,觀者多讚不絕口;服裝、舞台、化妝各方面都非常認真,看得出是參照了粵劇演出。可以說,這次以粵劇「南粵禪僧」搬演六祖大師故事,體現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精神,也切合東蓮覺苑一貫的弘法理念。

〈禪宗知多啲〉 – 原創佛典粵劇《南粵禪僧》講解節目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