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快樂是無法外判的──觀電影《一念無明》有感

《一念無明》劇照(圖:網上圖片)
《一念無明》劇照(圖:網上圖片)

在電影《一念無明》中,小朋友在天台上對母親余師奶的叮囑唸唸有詞:「要生性、要讀書、要向上流。」人望高處水向低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和慣性,但是為何要進步,要向上流呢?有朋友説要謀生、要養妻活兒、要孝順父母,要為退休買保障。如果看短線一點就為拍拖、為結婚、為升職。不斷營營役役,不斷尋尋覓覓,既是為了生活,亦了為了生存。

大家可能覺得佛教强調無常苦空無我好消極,好悲觀,其實除了要知苦,不要誤將苦當為樂,還要懂得何謂樂和離苦得樂之道。如果大家不喜歡「苦」版的四聖諦,我們可以反方向去了解。佛陀教導我們有一種快樂是可以持續穩定和可靠的,要達致這種快樂是有途徑的,那就是通過八正道的修行,要明白苦的由來,不要苦樂不分。更重要的是這四聖諦是千古聖賢認証的真諦,是有根有據、有修有証的道路。

人在痛苦中,是否要離苦就可以馬上離苦呢?父親(曾志偉飾演)問阿東(余文樂飾演):「你可唔可以正常點?可唔可以開心點?」如果快樂是一念之間,為何我們不按一下快樂按鈕,進入快樂的模式呢?如果我們嘗試從財富的角度去問這個問題,就有如問「何不食肉糜」,問有家境困難的朋友:「你可唔可以有錢啲?可唔可以做中產?可唔可以住豪宅呀?」

大家如果明白物質生活向上流是要用功,靠積累財富和節儉;那麼,在精神上的健康和快樂亦需要用功,積累快樂的泉源和善用資源。阿東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到受冷落,長大後雖然不及哥哥有成就,但對母親孝愛有加,盼望婚後買半山樓,生兒育女,尋求幸福快樂。未婚妻建議送母親入護養院,阿東難以接受,深感壓力。他曾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種種事情發生後,父親的朋友又建議送阿東回精神病院!自己處理不下的問題要外判。阿東父親問:「其實說自己盡了力好容易,但是否樣樣都可以外判呢?」

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要將「人」當作「人」去用心去面對,不是把它量化為數字,不是當作問卷來回覆。但是如果沒有慈悲和智慧,去處理別人精神上的困難時,對自己精神上的要求亦很大。如果將精神上的快樂當作資產來看待,那便需要適當的投資管理的:高波幅、大起大落、高槓桿、過度透支的高風險「快樂」可免則免。平日除了要投資自己的精神健康之外,亦要投資家人的精神健康。因為人生就好像股票市場一樣起伏不定,我們要防範精神上的「次按風暴」,那我們則要在平靜時培養處理壓力和情緒的能力,否則精神受突如其來的狂沽和透支;未破產而要由精神負資產的谷底反彈,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性。

精神資產和金融資產的重大分别是,精神的世界可以由一念轉萬念、由無明轉十二因緣的輪迴。金融資產可以委託他人,但精神資產的管理是無法外判的:不能依賴外物、家人朋友去令自己快樂,而要為别人的快樂做「承包商」亦同樣不可靠。我們可以用心去成就讓自己和他人快樂的條件,但是快樂與否就在於我們的心能否不被外界的紛亂所縛,而做到境隨心轉,用平常如實的角度去體會我們無常苦空無我的内心和外在的世界。快樂就是在此時此地好好生活,通過修行去幫助我們解除無始以來的快樂外判合同,重新發現幸福快樂需要我們去轉念,快樂本身就應該是目標。正如影片結語引述《小王子》的經典句子: 「我們只有用心才能真的看見,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