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淨土法門來說,為甚麼修諸功德和猶信罪福,被視為疑惑佛智?

四十八願無「胎生」之說,為何釋尊主動提出,引起大眾注意?

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末段開說「胎生」文,示意往生極樂世界有兩種不同的出生方法,即化生、胎生。我們所處的世界有「胎、濕、卵、化」四生;「胎生」具有己緣、父緣、母緣,而「化生」只具己緣則可。極樂世界眾生皆是蓮華化生,何以有「胎生」之說?

按釋尊的說法,極樂世界眾生有化生、胎生,只是喻意蓮華「開、合」而已。釋尊解說「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之由,言: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就淨土法門來說,為甚麼「以疑惑心,修諸功德」和「猶信罪福,修習善本」,視為「疑惑佛智」,以致往生後含華未出?回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文中沒有提及蓮華「胎生」;為甚麼釋尊主動問阿難,引起與會大眾注意有蓮華未開:「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

從《無量壽經》的上文下理來看,在「胎生」文之前,釋尊曾在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中的第十九、二十願,提及「修諸功德」、「植諸德本」之類等字眼,又在「三輩文」裏,教「發菩提心」之機的弟子,皆以「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發願往生淨土。

從上文下理看《無量壽經》「胎生文」的來龍去脈

釋尊在「三輩文」的舖陳方式有點特別,一者,把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和第十九「來迎接引」願合併來說;二者,此文偏重眾生皆可乘第十八願得生,而對三輩眾生本來的「行作沙門、修諸功德、齋戒供僧、燃燈燒香」等行業不太在乎,可有可無,而且要迴向發願。

顯然,釋尊在「三輩文」鼓勵弟子們依第十八願,仗名號功德,念佛往生;至於佛與聖眾在臨命終時「來迎接引」的「規格」,雖依三輩弟子各自所修的行業而有不同,但反正最終全部往生。這種主次、輕重的關係,更凸顯第十八願的「念佛」,才是往生的正因!

想深一層,乘第十八願求生者,其行業是稱念佛名,而功德是來自彌陀的果覺名號 – 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的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名號;乘第十九願求生者,其行業是遁釋迦教的定、散二善,或頓、漸二教等雜行,而功德是來自求生者的因行,可說是乏善可陳!

嚴格來說,依「三輩文」的說法,「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意即:任何人只要一心願生,皆可念佛往生,順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故;甚至不是佛弟子的下輩,只要「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莫不皆往。

事實上,在「三輩文」的前一句,正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說明所有眾生只要信受第十八願的救度,至心迴向發願,決定往生。

乘彌陀願力,仗名號功德,往生淨土,得忍成佛,綽綽有餘!

第十八願的願文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好一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字字放光!阿彌陀佛不是已取正覺嗎?那麼,阿彌陀佛怎會不能使念佛願生者「即得」、「必得」往生呢!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的第十八願釋,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以四十八字把彌陀成佛、眾生往生的因果關係,說得一清二楚。

從以上三段經文祖論,說明彌陀、釋迦、諸佛皆異口同聲,勸化和證誠三輩九品,乃至無量品、不同根性的眾生,上至登地菩蕯,下至逆惡凡夫,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乘佛願力,仗佛功德,得生淨土。一旦往生,自然化生,見佛得忍。

由此可見,關於「念佛往生」的一大事因緣,背後的力量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也是淨土法門的根本。如善導大師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所謂「名號獨運,稱名獨達」,就往生淨土成佛而言,萬行不憑憑念佛,亦即乘彌陀願力,仗名號功德,往生淨土,得忍成佛,綽綽有餘!如印光大師說:「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有餘!」「念得熟」者,即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夾雜餘行!

彌陀設第十九、二十願作方便,釋尊立「胎生」為善巧「抑、攝二義」

然而,此彌陀願力救度的淨土法門畢竟是難信之法,就算與會的聲聞和菩薩也有疑惑,在《無量壽經》阿難尊者有多次提問,彌勒菩薩雖有疑,也不敢問,在《阿彌陀經》舍利弗多次被佛陀發問,也不敢回應。說明此法只能仰信,不能解信,亦即「佛如是說,我如是信」!

聖者都不能明信佛的知見和智慧,我等凡夫就更不用說了,故此彌陀慈悲,另立第十九、二十願作方便,讓有疑惑不信者,或雜修雜行者,或把佛法當作人天法者,也可以藉着臨命終時,得聞名號,乃至一念,仍蒙彌陀光明攝取,一心願生,歸命彌陀而得生。

至於釋迦世尊特意立「胎生」一文,具「抑、攝二義」,如善導大師言。先「抑止」佛弟子們不要試圖以「修諸功德」等九品行,乘第十九願求生;若然真的信不來第十八願,也可以第十九願迴願求生,彌陀仍會「攝取」,但要「胎生」,受疑障之「罪苦」!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