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居士閱讀室——聖經篇(一):主禱文(五)

(圖:Pixabay)

上一篇文章,小居士嘗試以有限的認識,與各位分享了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其實無論佛教,還是基督教,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宗教。因為兩者的教主,都經歷過人生的生老病死,知道我們俗世人的煩惱。

緊接主禱文,下一句更加生活有關:「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食,是人生的一種重要行為。我們每日努力工作,都是為了糊口。所謂「民以食為天」、「辛苦搵嚟志在食」,可以食對人類是何等重要。

基督教把飲食,視為神的賜與。其中一個原因,當時耶路撒冷地區,人民生活貧窮,要找到足滿的食物,亦不容易。於是耶穌教信眾祈禱時,都著重於日常飲食。

除了希望神賜足夠飲食外,亦包含了對神的感謝與敬意。《聖經》中有幾個關於食的故事,其中一個是「五餅二魚」。小居士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對這個故事非常熟悉。

故事是這樣的:

耶穌帶領著信眾徒上了山,他舉目觀看,見到追隨的人非常多,單是男人就已經有五千人。他們一直跟著耶穌行走,聽他的講道,很多人都餓著肚子,而且當中亦有老人及小孩。

當時,耶穌問門徒腓力:「我們從哪裏買餅給這些人吃呢?」 腓力回答:「我們只有兩百個銀幣的餅,完全不夠吃!」

他的另一個門徒安得烈,對耶穌說:「這裏有個孩子,帶了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可是對這麼多人,也是非常不夠的。」

這時,耶穌叫他們坐下。耶穌就拿起餅來,祝謝以後,分給那些坐著的人。他把魚也是如此分,他們要多少就給多少。

最後大家都吃飽了,耶穌就對他的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拾起來,免得浪費。」他們就把大家吃剩的那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從這個故事所見,耶穌親自把食物「祝謝」,然後分給眾人。這種感恩之心,我們都應該學習。現在要得到食物,太容易了。食肆、超市、便利店等成行成市。當我們得到食物之後,有沒有存有感恩之心呢?這值得我們反思。

基督教,以食物來感恩神的賜與;而佛教呢?飲食是入道覺悟的途徑。

在禪宗有一本書,叫《雲門匡真禪師廣錄》(簡稱《雲門廣錄》),裏頭記載了一個關於食的故事。有一天,有僧人問雲門禪師:「請禪師指示入道覺悟的途徑。」雲門禪師說:「吃粥吃飯。」「吃粥吃飯」竟然是進入佛道的途徑?

小居士認為,雲門禪師的意思是,佛道存在於生活之中,存在於日常細節之中。如果在吃粥吃食的時候,能夠專心一致,心無雜念,這亦能做到一心不亂境界。不要以為佛理高深難學,永遠觸摸不到。但真相正剛剛相反,佛法非常容易接觸。

聖嚴法師在《公案100》裏,解釋這公案時,他認為「如果現代人也用『一粥一飯』的態度過日子,會覺得格外充實;而在充實之中,淡泊、安寧、輕鬆、自在,彷彿無事一般。因此,所謂『做一個粥飯僧』有兩層意思:一種是懶和尚,只知吃飯吃粥;另一種是非常精進地生活,淡泊名利,沒有人我的計較。」

(待續)

延伸閱讀

隨波逐浪眾中行——獨行道與眾行道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