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到,年假期間,遊台一週,碰巧台北某團體主辦了一個三天禪修夏令營,由於認識兩位導師,加上對當中的禪鼓、 神聖舞蹈等元素感興趣,於是便報名參加了。
事緣幾年前,由於兩位導師所屬表演藝術團體來港演出,他們其中一位成員也就順道搞了幾節密集式禪鼓工作坊,跟日常生活繁忙的香港人,分享了一套轉化自台灣表演藝術團體「優人神鼓」的鼓法。跟一般的擊鼓技法不同,他們特別強調學員在練習打鼓前,必須透過聆聽頌鉢、打坐等方法,收攝心神。換言之,擊鼓的前提是提起正念,讓專注力回到當下,而這個當下也不僅僅局限於孤立個體的當下。據聞,「優人神鼓」的擊鼓演出一直都不用指揮,這除了依仗演出者熟習鼓譜、練習有功之外,更重要的是,表演者在手起棍落之時,必須進入忘我境界,完全打開自己對周遭的覺知,耳聽八方。
記得當年初習這套鼓法時,雖然打得笨手笨腳,但在每次三小時的練習中,還是喜不自勝。首先,跟一般人的觀念不同,情緒不單是一些抽象的內在感覺與印象,情緒也跟身體緊密相依,情緒不好固然可能讓身體生病,反過來說,身體也可以帶動情緒,而適當的身體練習,則可以讓人進入一種安穩寧靜的狀態,念念覺知,直至無念。記得當年工作坊下課後,儘管一直在街上走,但經由擊鼓而達至的定境,居然可以維持個多小時之久。擊鼓看似很吵,但其實可以讓人異常寧靜。今次訪台再參加禪鼓工作坊,經導師的解釋,終於明白,其實擊鼓只是一種外在的方便。她說,除非你要作公開表演,否則她不會要求大家把鼓打得完美無瑕。她更重視的,是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隻鼓,而那便是你心中的法,帶你通往另一個境界。
至於神聖舞蹈,則是一套由亞美尼亞思想家葛吉夫(Gurdjieff)發展出來的動作。表面看來,神聖舞蹈的動作非常簡單,乾淨俐落得有如幾何圖形,但實際上,若要把整體動作作完美的集體展演,則非具有高度的專注力不可。後來,導師解釋,這套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卻蘊含着葛吉夫一套對人性的洞見。葛吉夫認為,人類主要由身體、情感與理智等三項元素所組成,若該三項元素互相平衡,人類便能取得福樂。就此而論,神聖舞蹈正是一套讓練習者得以取得身體、情感與理智等三者平衡的身體練習。記得在練習其中一套動作時,或許因為背景音樂本身具有很強的情感,又或許因為動作本身帶動,當我隨着六拍一節的音樂,先提右手,再提左手,然後雙手交叉,並徐徐彎身,眼淚都快要掉下來。後來導師解釋,剛才的動作的確具有很濃烈的情感,但有趣的是,要完美的完成整套動作,我們又必須以理智駕馭自己的身體與情感。
或許,我還在尋找我自己心中的那隻鼓,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