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專依善導,本願稱名

本願有兩種意思

佛教說本願,有兩種意思,一個是因本的誓願,另一個是根本的誓願。

諸佛都是行菩薩道而成就的。菩薩發大願、發菩提心、無上心,誓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後,菩薩就成為佛了。

菩薩發願,有總願和別願。總願就是總體的,共通的,所有菩薩都一樣的,如「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是總願。

還有別願,別願就是每位菩薩個別所發的願,各有不同。就像地藏菩薩,還在修行時,矢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這部專門介紹地藏菩薩的經,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第十八願

阿彌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薩,發了四十八個別願,構建他的淨佛國土,不單為自己受用,而且為十方眾生受用。其中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為甚麼念阿彌陀佛?因為他有這個本願。

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個別願,屬於「本來的誓願」,即因地菩薩所發的「因本願」,但此四十八個別願中,第十八願是一個「根本的誓願」。此因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菩薩沒法令稱其名號的眾生往生其淨佛國土,其餘四十七願再殊勝,都變成廢話而已,而且他不能取正覺,不能成佛,就沒有阿彌陀佛,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淨土法門。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可知阿彌陀佛四十八別願中,一一指歸第十八願,故言「本願」。


釋迦世尊和龍樹菩薩皆說本願 ──第十八願

第十八願是本願,不是善導大師創立的名稱,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有一段偈形容第十八願,就是「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阿彌陀佛本願之力,是使聞其名的人而欲生其國,皆可以生到極樂世界去,自然達至不退轉之地位。極樂是無為涅槃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菩薩也。

印度淨土宗宗祖龍樹菩薩乘釋尊教化,也以「本願」來演繹第十八願。他在〈易行品〉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本願念佛」、「本願稱名」之義,出處在此。

釋迦世尊言「聞名」,龍樹菩薩說「稱名」,其義相若。此因《觀經》下品下生文有曰:「稱佛名故」,即蒙接引,得生極樂世界!龍樹菩薩的「本願釋」文中,雖依本願而立往生的如是因果的關係,但刻意分別說「念佛」和「稱名」,自當有其用意。

第一個「念我」是信和願,即第十八願所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稱名」是行,即第十八願所言「乃至十念」。四個字已經說明「願行既成」,故此「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行者乘第十八願,決定往生。

「自歸」,自是自然而然,自然歸向淨土,佛本願力的作用,產生的必然因果關係故。自亦可說是自己,稱名,就是自己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已成就了救度眾生的方法,所謂「重願不虛」。甚麼方法呢?當然是十分簡單容易,人人都做得到,就是「稱佛名號」!


善導大師以四十八字釋第十八願

善導大師以四十八字釋第十八願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深信因果的人當信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的道理。

「本願稱名」是淨土法門的正行和特色,是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皆依釋尊經證,亦有龍樹論證。善導大師依兩尊教立淨土宗,編著《觀經四帖疏》要義,楷定古今,諸佛證定竟,後世凡夫不用在善導大師所立的淨土宗之外,再立甚麼宗門,如「淨土真宗」、「本願法門」等!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