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如何能出家?需要什麼條件?我想起兩個人。
最初兩年,她總是在下班後,騎著電單車到寺裡,協助簡單的文書工作,或整理書籍,總之,師父怎麼安排,她就怎麼做。她家中只有媽媽和弟弟,每天工作之餘,就是家裡、寺院兩頭跑,生活很充實。媽媽看在眼裡,提醒她:別太著迷!
她單身,人長得清秀、隨和、文靜,很喜歡跟著大眾一起上殿,晚上有禪修班、法器班、佛學班,她都參加。經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掌握了佛門課誦,學懂梵唄,會敲法器,開始嚮往寺院的生活,便懇求媽媽,讓她出家,但媽媽堅決反對。
自小,媽媽就很疼她,怕她碰釘子,處處維護,所以無論她想做什麼,媽媽都有諸多擔憂,不肯答應。她安慰自己:暫時出不成家沒關係,繼續做就對了。她更耐心地照顧家庭,慢慢安頓好媽媽的生活,一方面等著剛投入社會的弟弟工作上軌道,一方面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每天看一遍《沙彌律儀要略》,掌握出家新學所須守持的戒律,月圓月缺日就受持八關齋戒。
當認定了自己的目標,花花世界就失去魅力了。
她藉機帶媽媽出席寺裡的活動,讓她知道寺裡的環境,住著什麼人,做些什麼事。
「出家後,我就不是你媽了,是嗎?」媽媽問。
「怎會?我會更愛您,也會愛所有人的媽媽,來報答您的養育之恩。」
媽媽漸漸釋懷。有了媽媽的祝福,她更盡心盡責。師父看她是可造之材,想送她出國學習,但她見寺裡人手短缺,又怕自己應付不來,婉拒了。每日天未亮,她就起床為大眾師父準備早點,安安分分學習佛門功課和各種儀軌,一段時間下來,很快便能獨當一面……
另一位女生也常來寺裡幫忙,她性情爽朗,雖然做事較為粗枝大葉,但跟人很談得來。她自忖讀書不多,請師父讓她負責大殿的清潔。每天晚殿後,她把偌大的大殿打掃得一塵不染;雖然已汗流浹背、身疲力倦,轉頭,又見她在菜圃種菜、除草、澆水,忙得不亦樂乎。
她孤身一人,最親的只是幾個不太聯絡的親戚。在寺裡活動久了,便請求出家,她沒有什麼大抱負,只覺得這樣的生活不錯。
沒有家人兒女的枷鎖,平時處事待人也可以,很自然就成事了。只是她平時一個人生活,習慣了無拘無束,愛往哪裡就去哪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出家後反不習慣寺院的諸多約束,她開始呆不住了,經常藉故往外竄。師父用盡方法管教、勸諫、鞭策,甚至警告若再犯,就要請她離開。她明顯想克制自己,但總是不久又動心了。
「師父,我想出國參學。」她提出要求,但師父沒有答應。
「我已聯絡了台灣的寺院,她們說可以讓我去參訪。」她很堅持,師父唯有讓她自己選擇,留下?或者離開?
出家只是過程,不是終點,出了家才是真正的開始。有方向、有願力、有行持,才能達到出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