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為凡夫,不為聖人的淨土法門

兩大士為現前授記作佛而求生淨土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行經三百餘會,談及阿彌陀佛的經典不下二百多部,唯是專說阿彌陀佛的經典,祇有三部,順序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即是「淨土三經」。

例如,大行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中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無獨有偶,大智文殊菩薩亦發願說:「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文殊師利發願經》)兩位大乘菩薩的頭號人物也要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安樂國(極樂世界),不是為了生死(如彌陀第十八願言),亦不是為了得不退轉(如彌陀第十一願言),而是為了現前授記作佛(如彌陀第二十二願言)。詳見前文「為什麼我們要願生彌陀淨土」釋此三願。

龍樹菩薩為菩薩道判立淨土法門

又奉為「千部論師」、「八宗之祖」、「第二佛陀」的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娑論.易行品》,以易行道和難行道判立淨土法門,曰:「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阿惟越致」,又名「阿鞞跋致」(Avinivartanīya),即「不退轉」也,是菩薩的果位,相當於八地(即「不動地」)菩薩。

可知身為初住菩薩龍樹菩薩,為了推動大乘菩薩教,以往生淨土而入正定聚、得不退轉為招徠(如彌陀第十一願言),勸勉行大乘者巧取彌陀淨土法門──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故龍樹菩薩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

其後,龍樹菩薩又引申彌陀第十一願及第十八願,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他指出不單是大乘菩薩,而且任何人都可以稱念彌陀名號,衹要一心歸命,願生其國,即入正定聚,得成佛道,因為「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本願」,即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淨土宗的根本和精髓之所在!若阿彌陀佛沒有成就這個根本願,根本就沒有淨土宗可言,釋迦牟尼佛亦無從宣說,更重要就是:我等凡夫往生淨土、被救度出離三界、不再受生死之苦的希望也沒有了,祇好常沒常流轉,沉淪苦海,無有出期!

龍樹菩薩明確地指出因為阿彌陀佛立下和成就本願,所以我們祇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則必得無上正等正覺,因此我們應常常憶佛、念佛、口稱佛名!基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本願的意思,龍樹菩薩確立下「本願念佛,他力往生」的淨土法門,因此龍樹菩薩被尊奉為淨土宗初祖。

釋尊宣說「淨土三經」的本懷

至於釋迦牟尼佛宣說「淨土三經」的本懷,其意不在於為文殊和普賢兩大士現前授記作佛,也不在於為登位菩薩教入正定聚和得不退轉,而在於為我等凡夫出離三界、不再受生死之苦!中國淨土宗宗祖,唐朝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明言,淨土法門的對機眾是「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包括我等處於末法時期的五濁惡世凡夫──下下之機,為我等凡夫惠以最大的、真實的利益,故此彌陀淨土法門能解決凡夫的生死大事,永離三界苦海,是真實之利──上上之法!這也是淨土宗以「淨土三經」為正依經典的原因之一。其他談及阿彌陀佛的經典,如《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其當機眾多是菩薩聖眾,而不是凡夫,故衹能作傍依經典作參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云:「問曰。上來返對之義。云何得知世尊,定為凡夫,不為聖人者。未審。直以人情準義為當。亦有聖教來證。答曰。眾生垢重,智慧淺近。聖意弘深。豈寧自輒。今者一一悉取佛說,以為明證。就此證中即有其十句。」他引《觀經》十段文句,證明淨土教是「定為凡夫,不為聖人」的永離三界苦海之上上法!此十段文句,恕不贅錄。

凡夫為了脫生死而往生淨土

為什麼我們要學佛?人人各有因緣,答案不一,但總括來說,凡夫學佛大概有三大目的:

1. 離苦得樂──佛陀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說人天乘法。第一諦是苦諦,有世間的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而生死是世間諸苦的根本。佛陀從因果上說人天福報,一切衹是方便而已。若人欲徹底地解脫,而得大自在,平安喜樂,還須了生脫死,方能真正離苦得樂。

2. 了生脫死──人一念無明而流轉生死。因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報,形成輪迴三部曲!佛陀又說解脫乘法,教導眾生斷惑破妄見,修行除業障,破見思二惑,除我執,或乘佛大願業力,求生淨土,便能了斷「分段生死」──不再受生身了!

3. 度生成佛──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佛陀深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勸導眾生迴小向大,所謂「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所以,佛陀又宣說菩薩乘法,佛弟子除了斷「分段生死」外,還要了斷「變易生死」──不再生一起念,證無生忍,除法執,破塵沙惑、乃至無明惑!不過,若真正地能夠普度眾生解脫生死,還須先能自己解脫生死。

說來說去,凡夫始終首要解決此一大事因緣──生死問題,而淨土法門正為此而立。此法門以凡夫為本,包括遇大乘教、遇小乘教、乃至遇惡緣的凡夫,皆可可迴向功德,求生淨土;善導大師在開宗的經典《觀經四帖疏》中,稱之為淨土宗的「要門」;同時,凡夫又可乘彌陀的本願力──第十八願,以信方便,一向專稱佛名,那麽,在人臨命終時,佛自來迎,得生淨土;善導大師稱之為淨土宗的「弘願門」。

筆者將在另文詳解善導大師細判淨土宗有兩門的重要意義。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